□王 鹏
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园安全管理更应如此。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做好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制定出台了诸多规章制度,印发了大量的相关文件,召开了不计其数的专题会议。各级各类学校更是丝毫不敢松懈,认真落实上级要求,从本校安全管理实际出发,努力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落实配套措施,人人怀着一颗对校园安全的敬畏之心尽心履职。可以说,学校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一岗双责,安全履职”,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行为准则。这一浓厚氛围的形成,为平安校园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制度与队伍方面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尽管如此,学校还是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与安全事故。校园事故的屡控不止,既有学生安全意识欠缺的原因,也有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力的原因,更有家长忽视孩子安全管理的原因。
根据十几年从事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主要原因应是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欠缺。而要弥补这一欠缺,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充分利用调查研究手段,坚持到教职工中去,到学生中去,到家长中去,摸清安全隐患的“病灶和病因”。在此基础上,制定落实科学、高效的防范措施与工作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安全管理更加有的放矢,才能筑牢师生的安全保护屏障。下面,就如何运用调查研究手段,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更有效,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学生安全。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就要首先摸清学生工作究竟有哪些安全隐患,分析出产生这些隐患的诱因是什么,然后才能通过制定、落实办法和措施,化解和根除这些诱因,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学校安全管理者需做好几个方面的调研工作。
教室是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场所。首先要落实两个 “逐一”:逐一与班主任座谈,逐一了解每个学生的安全状况。这里面需要了解的项目和内容可以说要面面俱到,因为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与学生安全息息相关。比如说,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表现、行为表现、师生之间的关系、身体健康状况、身体与心理发育情况,甚至家庭经济情况、和谐状况、家庭成员情况、学生在家互动情况,等等。这是因为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使得他们在课上、课下有较多的空闲,做些事情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们也就有了多余的精力去考虑和做一些不利于安全的事情。特别是有行为表现不良的学生,就有可能做出一些伤害与欺凌同学的事情。如果同学之间有误会、有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出现因人际关系僵化、情绪糟糕,而导致打架斗殴情况。学生的身体如果不健康,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自闭症、癫痫、狂躁症、多动症、传染病等,就有可能发生本人受伤害、攻击他人或将疾病传染给他人的事情。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再加上法制观念淡薄,就有可能做出一些有伤风化、伤害他人的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不良行为。
门卫是确保校园安全的第一道有力防线,对校园安全综合治理至关重要。因为它既能有效防范校园暴恐事件的发生,更能有效防止学生从校园走失。为此,调查研究需做好以下几点:一要了解门卫的值班情况,查看值班记录、人员出入登记、夜间巡逻情况,如发现违规行为应立即予以纠正。二要逐一了解每个保安人员的家庭情况,并主动联系保安公司,尽力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避免他们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三要了解保安人员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情况,及时化解他们之间的误会与矛盾,增强团结,提高安保人员的战斗力。
为确保校园安全,周一到周五,学校将全体教工分成五个组,将组员安排到校园不同位置,观察与管理学生在校园各个区域的活动情况,协助门卫、宿管、餐厅等专职人员做好学生安全管理,避免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伤害。为此,学校领导要到每个值班小组调研了解值班中存在的问题。如校园设施、设备有无损坏性隐患,学生就餐与就寝秩序如何,课间有无学生追逐打闹现象、观察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多动症等疾病的学生活动量是否过大,运动是否剧烈等,避免学生因病情复发而受到伤害。这些都要记录到每天的值班记录中,并且将安全隐患的处置过程及结果详细写明,在交接班时交代清楚。
对宿舍内的水、电、床安全状况坚持每日逐一巡查,做好记录。同时,学生在宿舍内有无藏匿刀具、火种,家长带来的牛奶是否在保质期内,水果是否已清洗干净,有无 “三无”食品,有无乱串宿舍现象,有无打架与故意损坏公物行为等情况,对这些情况也要逐一记录在案,报有关部门督促其及时整改并加强管理,严加防范刀伤、触电、火患、腹泻、打架等事件发生。
食堂安全可以说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多,防控难度大,一旦发生事故,就是群体性事件,受伤害人数多,社会影响极坏。为此,学校领导需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重点调研环节:一是所有采购的食材是否票证齐全;二是肉、菜是否已经清洗干净;三是餐具是否彻底消毒;四是留样是否规范;五是红、白案使用是否规范;六是工作人员健康证是否在有效期内;七是“晨午检”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八是厨具、水电有无损坏。同时,还要逐一调研了解食堂工人思想状况,有无带着不良情绪工作的现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这也是食堂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
安全管理人人有责,不同部门肩负着相应的安全管理组织、督导与协调职能。为此,校领导要对以下几个部门进行经常性调研与指导,使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职能作用。一要了解教导处、科研处是否将 “对后进生的关注度和后进生转化”列入课堂评价重要指标,引导教师不要让一个后进生掉队,避免后进生因受冷落而无所事事、精力过剩、惹是生非。二要了解德育处、团委,是否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团队和各种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情操,拒绝危险行为。三要了解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否能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等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与化解,消除学生内心阴霾,形成阳光与快乐心态。四要了解安全办公室是否有效组织各类安全教育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使学生掌握逃生自救技能。
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入学前的身体健康情况、行为表现。学生在家期间会涉及交通、溺水、用电用火、走失等安全隐患。为此,学校领导要了解学生在周末或假期的表现。如学生都做了哪些事情,都与哪些人接触,有无不良嗜好,有无危险情形等,做到心中有数。学校领导要向家长提出要求,要切实做好学生校外安全跟踪、监督与管理。同时,还要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如学生家庭是否贫困、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不和谐等情况,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通过以上调研,全面掌握学生校外表现,为学生在校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以上深入调研,就会全面掌握学校易发的安全问题,为学校进行安全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有效防范隐患,学校需要制订并落实相应的防范措施,形成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首先是传染病防控。近年来,非典、甲流感、手足口病、荨麻疹等传染性疾病的出现,给未成年学生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为确保疫情防控到位,需落实以下防范与控制措施:各班建立安全管理档案,做好“晨午检”工作。逐一测量学生体温,观察学生皮肤、精神状况有无异样,并做好记录。如有不良状况,按照传染病防控要求,及时进行有效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直到痊愈后再返校。其他疾病的预防,如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炎、肺炎等,坚持新生持 “五个报告单”入学制度,即心脏彩超与心电图报告单、乙肝表面抗原和结核菌素实验报告单、脑电图报告单齐全方能入学。对有疾患的学生,尤其是严重者,需劝说家长先治病后入学;对程度较轻者,实行每天家长接送,不安排宿舍。体育课、运动会,不要让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参加剧烈运动,以免发生意外。每年春季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常规体检,为本年度的特异体质学生安全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老师课前要逐一点名,如有学生未到,须立即查明原因,掌握学生去向,方可开始讲课,有效防止学生走失。学生出校门,须持有班主任和家长联合签字的出门凭单,并在家长或老师的亲自陪同下,经门卫严格审核,确认属实后放行。
各班级及宿舍要每周坚持进行刀具与火种排查,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并约谈家长,摸清来源,做到双管齐下、家校配合,杜绝此种现象的再度发生。
家长送学生返校时,要了解学生是否有去池塘与河边下水和钓鱼的情况,一经发现及时教育纠正。家长接学生回家前,坚持召开家长会,印发并学习 《周末或假期学生安全提醒》文本,告诫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到池塘或河边玩耍,避免溺亡事件发生。
经常性告诫家长,不要让学生驾驶或独自骑行机动车辆;路上要按交规出行,注意交通信号指示;拒绝乘坐无照运营、超载上路的接送学生车辆,确保出行安全。
安全管理实践证明,多一份学习就多一份行动的自觉。为此,要向安全管理书籍学习,向安全管理同仁学习,向安全管理经历中的经验与教训学习,要使学习成为常态,时刻不能放松与懈怠。这也是让校园安全管理少走弯路,实现优质高效的成功之路。只有在高度理论自觉的支撑下开展 调查研究,才会确保方向正确、方法科学,做到看问题透彻。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整改措施,才会具有针对性,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整改效果。
总而言之,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校园安全科学管理的正确途径。 “实践出真知”,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只有从学校安全管理实际出发,从研究问题入手,找隐患、查根源、定措施、严防范,才能给中小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全祥和的校园环境,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与细心呵护下放飞梦想,实现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