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沈玲芳
对话,其日常含义论述,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语言进行沟通。随着教育部新教材实施中倡导的“对话式”不仅仅局限交流与沟通,其本质具有一定“生长空间”的教学意义,在教育领域的学者认为“对话的理念及精神”能够融入教育,可以实现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意义和价值。我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线教师,针对“对话式”教学,通过整合资料,进而落入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对“对话式”教学略有研究。本文将通过论述:“对话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概念界定,而后基于教学——道德与法治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生之间”的对话式教学的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话式”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势及教学意义。
“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首先要从师生对学科正确的认识上,从以往较为单一、枯燥的道德教学误区走出,矫正观念,重新定义“道德与法治”存在的价值观,这是源于人的全部生活,反馈并运用到生活的一门生活性、社会性、道德性科目,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实际的生活场景置入到教学中,与教材本身内容相吻合,形成生活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因为教材编写本身就是多元视角相互沟通与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是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启迪生活的过程。何为生活经验?它既不是主体的,也不是客体的,而是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交互、螺旋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因此,生活经验学习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道德与法治”不是单向的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基于课本的内容,进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是学生学习科目中重在获取或培养生活的必备能力,更加深刻、清晰地了解生活百态和法治社会,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小公民。而“对话式”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能有力地呈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言语交融”,更好地基于对话的形式,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并加速内化的过程,从而运用到生活的一种能力。
随着课改的推进与落实,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广泛应用“对话式”的教学。然而,多年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牢固的思维结构,在其自身的思维定势中,依旧不同程度会潜意识携带传统的育人理念,从而在运用“对话式”教学,无法深入掌握“对话式”教学的精髓,依旧爆发出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例如,对话式的理解,课堂中只有对话的形式,没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传递和师生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对话式”教学场景中存在着“热闹场面”和“走过场”教学现象,存在不同程度基于教材本身的范例“依样画葫芦”的教学表现……基于科学正确认知道德与法治含义的基础上,我结合新教材的实施,结合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式”“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式”的三个教学维度论述,进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拓宽学生生活边界及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举止的教学目的。
对话式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在依据教材本身的内容基础上,提取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冲突,综合性地展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教学,进而达到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教学目的。其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地向教师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及见识,即使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者与“课内容”背道而驰的观点,教师也要以民主平等为原则,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式教学,才能为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终而对话的意义也就悄然创生,达到师生的精神平等和心灵沟通。
例如,在《不做小马虎》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认真、马虎大意的坏处,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认真做事、不马虎的好习惯”。基于PPT课件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我设计了用《马虎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画家画一只老虎的故事,从而因为马虎而导致的悲剧。可即使通过PPT形象展现“马虎”的坏处,还会有个别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在大家知道马虎大意的后果之后,一位小男生就说:“故事中,画家的儿子,都太笨。”在教师应对类似的发言时,我会利用这个契机,不仅不能给予批评,应该充分地了解低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泼、童言的天性使然,更多的应该在对话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触深刻的范例,充分认识到“马虎”的坏处,而不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的姿态,来批评自己的学生。这样从富有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学生的年龄与心灵结构的特征,进而所产生的“童言无忌”,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足够的耐心,教师要遵循“重在沟通与引导,轻在批评与敷衍”的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话式”教育的根本性任务。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旨在引导进行多元对话,老师不仅是课堂组织的引导者,还要当好倾听者,从导入活动开展到课堂过程中的收放和生成,我觉得老师更要创造学生间对话的机会,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例如,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了解“风”带给生活的便利与好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的投入性,如:看不见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飞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风”,营造活跃积极的教学氛围,为后期的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做铺垫。又通过课堂游戏化的小组比赛,比比谁能发现风的更多的好处。大家还能发现风有什么好处吗?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再由小组长发表意见等等,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许多同学回答:“风能帮助风干衣物,风能帮助扇扇子,风能帮助我们放风筝”等等。
通过生生之间的竞答比赛,让大家投入其中,了解“风”能干这么多事情,最后,我再巧妙引导,补充一些学生不知道的优势及危害,如:风力发电站帮助我们发电,更加环保。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容易碰撞出新的思想和认知,因为,其年龄、逻辑、身心成长规律等因素相差较小,更加容易解答相同的问题和困惑,更加容易了解对方和进入对方的精神认知领域,对话将更加容易达成。同时,也在热烈的互动中,加强学生对“风”进一步认知,知道了面对极端天气要学会自护、自救,而更多的是引导他们亲近、探索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与之和谐共存。
读一本书如同与作者进行一场对话,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对于老师而言,是教师与教材及编写者们的对话。而本质上,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更像与之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面临生活的困惑与诸多问题上,通过“文本的儿童”不断地跳出,走入学生的世界,并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班级的小学生为了能够回答“文本儿童”的问题,是需要为“文本”提出问题,做好一定的准备的,而且,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已知知识库和自己已知的生活经验,进行与“文本儿童”进行相互的思想碰撞,甚至提出对教材内容的疑惑不解之处,进而产生出新的生活认知,正因为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整合和思考,才能自主形成新的世界,在此对话是“学生独立的体验和感受”,也是道德与法治内化最深的体悟。期间,作为教师,我在平时教学中,更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教材,让学生与之对话。由于学生年龄的制约和学习经验不多,通过多媒体或者微课及其他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自我”的思考中通过已知知识库、情感、经验等知识与文本的相互碰撞中,领悟真正属于个体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生涯,种下一颗“饱满的种子”,静待发芽、茁壮成长。
总之,当前“对话式”教学,因低年级段的学生受到年龄所制约,其“对话”能力不足,种种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面对低龄段的学生时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对话式”教学,面对低龄段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教学意义,我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教材,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创造对话机会,努力为学生道德认知做出更开阔的边界,从而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充分发挥其导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