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8-11-30 04:34
教书育人 2018年9期
关键词:环境政治思想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马恩之前的环境理论

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历来是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主题。古今中外的先贤哲人们形成了普遍共识,即环境和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首先是西方的环境理论。先哲苏格拉底曾提出环境对塑造好公民的关键作用;柏拉图认为环境对人才美德有影响和教育作用;近代伏尔泰提出教育和环境决定人的品性;思想家洛克强调认识来源于经验的“白板说”;还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致力于研究环境如何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等等。其次,中国的环境思想也源远流长。先贤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随后各家学派以人性善恶的探讨为起点,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人性“天赋说”到“后天形成说”的发展,都重视后天“习”“教”作用。到了18世纪19世纪,理论界关于环境理论的论述出现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其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强调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进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种是唯心主义的环境否定论。它是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以为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是绝对观念,是人纯粹内心世界产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环境论产生之前,各个思想家关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的见解存在差异,大体表现为客观环境与人的主体性,在人的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权重差异,甚至将环境与人二元对立。马克思的环境理论则有效地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

(二)马恩的环境理论

在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环境思想做了论述。

首先,《手稿》主要阐述自然环境,并以“自然界”的表述出现。“自然界不仅提供生产资料,还提供劳动者本身的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由此看出,自然界不仅是人们生存的载体和依托,还供养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其次,《提纲》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对人而言,社会关系是人存在和发展社会环境。最后,《形态》对社会历史发展做出深刻论述,指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历史的发展的。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进步而逐渐发展,变成经过人类历史活动的“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会经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形成具体的社会形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综上,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一,从环境的基本构成的角度,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前者又通过后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所以,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统一。第二,从环境整体的角度,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又是环境对于人的制约性和人对于环境的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此同时,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特有的能动性,自觉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自身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马恩环境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实践原则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是环境与人作用的中介。既是环境创造人的条件,也是人何以创造环境和怎样创造环境的手段。

(一)《手稿》《提纲》和《形态》对实践和人的本质的揭示

根据马克思实践观,实践不仅是环境与人的中介,更是人的存在方式。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之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进而揭示了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提纲》作为包含着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际上确立了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第一条中,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肯定了人的能动性,指出人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人。在《形态》中,马克思将实践概念具体化,揭示了实践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及其发展逻辑。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并提出五重规定:物质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通过对《手稿》《提纲》和《形态》文本的解读,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以实践为根基的人的本质。

(二)“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的实践原则

在社会历史发展大舞台上,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既受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本身又是主角,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剧本,发展自我。环境与人的辩证关系也是一样。

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基于先前的环境改造人和创造物质条件的结果,又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的过程。

一方面,环境创造人。表现在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逻辑起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实质,其归根到底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人创造环境。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改造自然世界,变革生产关系。在“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问题关系上,强调以“人创造环境”为主。

马恩的环境论的实践性原则告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即受动性规定性;同时,人自身特有的能动性决定人可以作用于环境,改变甚至创造出符合人自身发展完善需要的新环境。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界定

(一)依据中心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辞海》中,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环绕所辖的区域;二是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一般指与中心事物相关的所有外部条件之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宏观大环境中具体的特殊的环境。正确确定中心项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键。但是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心项的不同认识,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做出不同界定。归纳起来有四种:

第一种观点,以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

第二种观点,以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代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陈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是教育对象自身。

第三种观点,“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觉环境因素。”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

第四种观点,以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为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创造的对受教育者产生熏陶、同化、约束和教育的环境,具体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有计划地创设的教育情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项,关注自觉环境的创造。

笔者认为,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一方面是浅层地依据一般环境的概念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另一方面,没有立足于马克思环境论的立场,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更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深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质。

(二)依据马克思主义环境论的立场、观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环境是指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二者包括在内的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自然和历史,无非是人们生存其中、活动开展以及表现自己的环境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社会是自然界持久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环境是包括物质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人们所处的境况。思想道德是在环境中萌生发展的。恩格斯针对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和宗教道德观,系统分析批判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一论述,说明了人们的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产生于人与人关系之中,从而将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教育和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张澍军教授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之间思想、政治、道德等精神元素交互传导过程,本质上是社会、国家或某些社会集团通过教育实施者、各类各种媒介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惠及人的精神世界健康进步发展的行为实践活动。”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意识形态的传递传导。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产物。

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物质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种界定方式,一脉相承,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次逻辑。

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和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人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未经人们认识、发掘和改造的纯粹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即“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在本文,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界定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广义的,社会不只是指代“社会”这一客观场所,也是复杂的结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影响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作用对象可以分为,社会环境(狭义)、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按构成内容划分,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各种社会因素。其中,笔者比较认同根据环境构成要素的不同,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多种社会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人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体。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意义性的存在,是属人的环境。除此之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制约的环境自然具有独特的特征,主要特征表现在:

第一,社会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性,它与人密切相关,最重要的环境是社会环境。一方面,社会环境本身是主观环境,现阶段处于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性特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价值意识传导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自然具有阶级特性。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本质特征。

第二,实践性和时空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用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同时又会因时空不同而各有其特点。比如高校、军队、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差异。

第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维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种分类标准可以看出,环境的因素具有不同层次,是立体多维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无时无处不在。除了影响因素广泛外,还表现为影响性质的多样性和影响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渗透性与可创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效果,主要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感染、熏陶等柔性手段来实现的,属于隐性教育手段之一。从量变到质变,逐步达到思想深刻和情感升华。比如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还表现为人可以创造环境。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们能够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选择、利用及创设自己所需要的环境因素,调控环境,强化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营造小环境,使之合乎人们实践的要求,符合社会文化需要。

第五,动态性与发展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类社会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身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史与人类自身创造历史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环境作为社会关系性存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环境发展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通过人化自然的改造和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多方面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大环境中的特殊存在,自然是动态的发展着的。

综上,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基础,实践原则,概念界定,类型及其特征的多方面分析,阐述了人与环境,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同时也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环境强化、导向、感染等积极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规律性变化,并从中梳理出环境所制约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需求和实际内容的变化,进而为丰富和完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玄武.比较德育学·第2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8]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3).

[9]张耀灿,刘伟.论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J].江汉论坛,2006(2).

[10]岳金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6).

[1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树恩.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J].哲学研究,1996(2).

猜你喜欢
环境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