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

2018-11-30 04:34
教书育人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师生工作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传播媒介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新特点。有学者分析指出,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在技术性、信息性和工具性上存在多重关联。新媒体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着哪些新形势,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又有哪些新任务,以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这些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深入分析新媒体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掌握新媒体要领,利用新媒体优势,形成新媒体与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精准施策,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 新媒体发展对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1 新媒体发展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开辟了新空间

新媒体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意识,由原来的线性空间向多维空间转变,扩大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使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交叉重叠。具有全球化、网络化特征的新媒体为各种思想文化提供了交流交融交锋的空间,大大拓展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新的网络空间,是青年师生思想文化生活异常活跃和热衷的场域,已经成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战场。因此,如何加强新媒体网络空间的管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在网络空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这迫使我们勇于去占领新媒体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增强主动性,深入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网络空间的分布特点、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空间的复杂结构以及运行演化规律,特别要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不给他们留有任何余地,让新媒体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 新媒体发展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丰富了新手段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在传统手段上主要依靠灌输和说理开展。这种单一的方式和手段没有抓住高校师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这一高校意识形态主体的认知特点,存在自说自话现象,不易让青年学生理解和接受,更不用说能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先进的媒介技术常常率先在与政治相关的领域中使用。新媒体以其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赢得师生的青睐和欢迎。新媒体也早已超越了单纯技术应用层面的价值,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利用新媒体手段强化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思想引导、价值传播、文化影响等功能,引导师生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客观理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新媒体所具有的公众性、动员性等特点,引导师生用真理和科学对错误言论、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剥去冠冕堂皇的外衣,揭露出其根本错误所在,使新媒体成为维护和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的武器。

3 新媒体发展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渠道

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其实就是解决“跟谁、信谁、为谁”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绝不是某一单方面的事情。若从教育和传播的角度来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事情,其中关键要形成一上一下、一来一往的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传统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单一单向渠道开展的,主要有依靠召开会议学习贯彻、校内党报党刊发行、“两课”等等形式。这样的渠道基本上就是发挥了传声筒和扩音器的作用,不能及时真实地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地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时主要通过代表座谈会来听取师生的看法和想法,交流大家关注的问题,产生的效果和影响的范围极其有限。新媒体的兴起和应用改变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这一局面,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渠道,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变成生动的现实,由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师生乐于参与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了多点互动、指向明确的渠道网络。

4 新媒体发展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增添了新动力

高校是传承和创新知识与思想的重要场所,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交汇地和聚集地,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新媒体由于“低门槛”或“无门槛”特点,为多种文化观念、多种价值理念、多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准入条件。高校面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新情势,更加增强内生动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上处理好“多元”和“一元”的辩证关系,全力维护“一元”的主导地位。面对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新机遇,一些传统的思维、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需要加强适应新媒体发展特点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媒体网络空间师生个人的关注点和利益诉求往往与意识形态工作混杂在一起,有些方面界限比较模糊,难以辨识。如果师生个人的实际需求没有处理好,也会影响到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实效性。因此,高校不回避,正视问题,更加主动作为,提升新媒体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统筹力和整体性,以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向前发展。

二 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1 新媒体发展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是青年优秀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也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阵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其实质就是一种话语权的较量。具体来讲就是在话语的传播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上的较量。只有加强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因其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生态,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来自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宪政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和渠道,对高校师生在思想上进行渗透和侵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的诞生是一场传播革命。它改变了传统“一言堂、被动听、被动看”的方式,创造了传者和受者双方平等的传播格局,使社会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可以通过新媒体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话语上的多样性趋势日趋明显,这些都危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2 新媒体发展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管理难度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写道,“窗子打开的时候,进来的不只是新鲜的空气,也会有苍蝇和蚊子。”新媒体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态良莠不齐,再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热点问题相互叠加,社会矛盾错综交织,这给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挑战。目前大部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但在一些高校、一些部门利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不愿抓”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网络空间许多突出的意识形态问题,存在“不敢抓”的问题;如何运用新媒体,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效度的能力不强,还存在“不会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尽快建立起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发挥新媒体的管理功能和手段,加强对新媒体阵地、新媒体内容和新媒体表达形式的管理创新,使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半功倍。

3 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

高校师生一经掌握新媒体手段,就成为新媒体网络空间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在全球性、开放性为特点的新媒体网络空间,西方反华势力关于西化分化带来的现实危险,多元思想文化对主流价值取向的侵蚀,民生热点问题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蛊惑,社会转型深刻变化带来的思想行为多样性,这些对师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造成不同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抵御错误思潮冲击的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另外,有些新媒体安全机制和管理规定还没有健全和完善,这也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安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影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且还影响政权的安危。新媒体影响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如何运用新媒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对高校来说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三 加强新媒体建设,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1 坚持新媒体正确导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政治方向、政治安全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其核心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当今时代,形势复杂多变、思想观念格局多元、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新媒体为之提供了强大的孵化器、转化器和加速器。“技术本身也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因此,管好用好新媒体对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媒体要讲导向。因此,高校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要加强对新媒体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把握住新媒体建设的政治方向,从新媒体的内容把关、舆情引导、阵地管理等方面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特别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航向。

2 掌握新媒体话语权,维护高校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是巩固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善于把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中国的文化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易于师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生动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引导师生利用新媒体敢于对错误思潮、错误观念和错误言论进行理性客观地批判,发表看法、提出对策性建议。要针对师生疑惑所在、利益所求、情感所需,多运用暖心的新媒体话语进行回应。只有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变”与“不变”的关系,才能增强新媒体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3 构建新媒体传播格局,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有效运行

意识形态如河水,顺势而流;如空气,无孔不入。不同意识形态都会去寻找利于自己的渠道扩散、发展。高校师生生活在不同意识形态的环境中。因此要区分哪些是主流意识形态,哪些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哪些是反主流意识形态,针对不同的意识形态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师生加强教育和引导。传统上,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传播模式单向,因缺乏互动性、平等性、个性化的特点而日渐式微,代之而起是受广大青年师生青睐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主流意识形态全方位全过程覆盖青年师生,真正起到入脑入心的作用。基于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认真辨析不同意识形态,遵循媒体传播规律,采取分众化、差异化的新媒体传播格局,达到更加精准传播的目的。同时要分析高校师生群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特征和分布,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社群性和互动性特征,针对不同师生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水波效应”,找到“共振频率”,进一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网络空间的传播效率和效果。

4 加强新媒体安全建设,构筑高校意识形态钢铁长城

“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两大话语体系”的较量,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对抗,是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交锋。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新媒体安全建设,树立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加大新媒体的安全管理力度,壮大其安全管理队伍,健全其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其安全管理责任,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新媒体的传播空间,为意识形态工作构筑一道坚固的新媒体安全屏障。要强化新媒体的信息技术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坚决打击利用新媒体散布谣言和各种违法违规的活动。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做好新媒体舆情研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营造安全的新媒体网络舆论氛围。

5 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政治责任

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工作艺术、又熟悉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新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要强化他们的政治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党委要强化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高度重视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要加强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教育培训,让他们熟悉新媒体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时刻关注新媒体网络空间的舆情民意,注意倾听师生的心声,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心理,及时地反映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为意识形态工作建言献策,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的效能。“两课”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加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还要加强新媒体管理员、监测员、评论员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1]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

[2]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舒刚.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中州学刊,2015(10).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师生工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不工作,爽飞了?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麻辣师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