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懂“经济生活”

2018-11-30 01:57陈晓娟江苏南通市第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18年16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税收财政

陈晓娟 (江苏南通市第二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中的“经济生活”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关系既近又远,说近是因为经济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说远是因为学生对与经济相关的知识不甚理解,生硬的记忆常常会阻碍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因而,让学生真正读懂经济生活,需要高中政治教师直面挑战。本文拟以“财政和税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浅显观点。

一、于个人经济生活中管窥国家财政

当前高中学生是有自己的经济生活的,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学生在生活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什么需要收入?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有自己的一些需要;为什么有支出?是因为满足这些需要时必须花钱。将这个问题放大,其实就能够折射出国家财政:当社会成员需要享受公共服务的时候,国家就必须提供这种服务,而这就是需要花钱的。国家的钱从哪里来?税收就是最主要的方式(此处可以暂时回避对“费”的解释)。而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出现钱够用或不够用的情形,因此就容易理解国家财政收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进一步,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最恰当的选择就是根据实际情形,计算好收支关系,而这对应于国家而言就是要确定好财政收支关系,以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事实证明,用这种近乎“拉家常”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国家经济的理解立足在自己生活的基础上,这种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新知之“锚”的方式是有效的。

二、于税制改革中管窥国家财政税收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课程对税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强调的多是公民纳税的义务,即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事实证明,只进行这种抽象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而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帮学生梳理税制及其改革,则可以让学生知道税制制定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

如笔者在教学中曾经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了分税制改革及其可能的演化。当时笔者还是基于家庭收入与分配的基础来发散的:一个家庭中父母往往会有收入,而支出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子女或老人,因而作为当家人的父母就需要衡量收支。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税收是央企、国企、私营企业、个人提供的,税收上来之后如何分配?这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支出能力与需要是否相匹配。在1994年之前,中央因实施财政承包制而财政吃紧,难以支撑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事务,于是出台了分税制,即中央和地方按比例获得税收收入,这就确保了中央财政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寻找一个学生关注的切口,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历史维度理解财政与税收。

三、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关注“主体”地位

读懂经济生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最大的窠臼就是生硬教学、机械灌输。实际上,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已经非常关注学生了,所选择的素材与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对教材进行加工,以让学生能够面对一个更为熟悉的载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而新知识构建成功之后再迁移到其他情境中,那学生就会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其实,这个思路与教材编排思路是吻合的,认真分析教材就可以发现,其逻辑原本就是从消费出发,然后分析生产、分配的。而笔者上面的思路就是从学生的消费出发去研究分析,进而放大到国家的消费与分配,进而研究财政与税收的。

经济生活的教学,暗示着经济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才能彰显其生命力。高中生的生活中具有经济元素,高中学生对一些经济热点颇感兴趣,这都为经济生活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故教师只要发掘此类题材并寻找教学契机,那就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读懂经济生活。

[1].樊志瑾.让学生从《经济生活》走向生活的经济[J].江苏教育研究,2009(23):53-55.

[2].许大成.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经济生活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27-29.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税收财政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税收(二)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税收(四)
税收(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