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 (福建厦门市滨东小学)
课程认为思维不仅有助于获取快乐及在迅速变革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可以提高道德品质,养成美德。这些美德包括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好奇心、坚持不懈的深入思考、遇到挫折毫不放弃的决心和勇气、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虚心的自我分析和开放包容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建立起的价值观等,是成长为一个优秀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大量的研究,人们认识到思维品质与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我们要关注哪些思维品质,又将如何利用思维的培养有效地推进课程的开展呢?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在学生认识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有自己自主的思维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如果学生不具备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就无法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全的合格公民。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面对繁杂的观点和见解,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或否定、或接纳、或提出积极的建设性观点,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通过对各种社会行为的探究、争议,逐渐地认识到人所拥有的自由和所承担的责任的本质。批判思维的前提是学会判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推理强化判断能力;用德育案例作为刺激物,发展推理的多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宽松的讨论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讨论形式: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让各种各样的观点都可以在讨论中自由地发表,引导学生有效地推理、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推理性对话和探究的能力。这种逐层深入的推理抑或探究是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表现,在对社会的层层探究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获得对社会事件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以一种有利于他们对自身及对世界的理解的方式去感觉和构建和解释他们的生活世界。作为对社会的思维者以及未来社会的改造者,学生在对社会的参与中发展了他们的批判意识,道德责任感得与培养。
品德与社会提倡学生有创意的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有趣的人生。学会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次去思考,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和选择,在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生成自己的价值观。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一堆强加的认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萌芽始于学生对这个世界的疑惑和天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用问题作为诱因,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注意力,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用“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多渠道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为事物寻找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不断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个思考的平台,引发学生在接收各种不同观点的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起发散性思维习惯,例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眼中的社区”一课,教师提问:“什么是社区?社区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有的说有房子的地方就是社区,有的说有人的地方就是社区。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着学生开始社区探索之旅,老师提供了录像资源、图片资源、文字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得出自己的认知——社区就是许多人共同生活的同一个地方。在建立认知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你眼中的社区是什么样的?书上的乐乐用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表示社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你有没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学生在宽松的班级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有的说我眼中的社区是长方形的,它们像一节一节的火车厢,里面是不同的社区,有英国的小镇社区有中国的农村社区……还有的学生说我眼中的社区是一个个阶梯,它们有不同的海拔,有的在高处,有的在低处……开放性的题目,鼓励新和异、提倡创造的课堂模式让每位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不可能生成更深层次的发现,在交流中,学生形成了通向四面八方的开阔思路,利用发散思维组织了自己的观察和知识经验,得出了对社区不一样的理解,感受了世界的奇妙。
学生思维的进步表现为从通常的思维方式转向反思性思维,从不假思索转向深思熟虑,从日常的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是从对经验的反思开始的观点,在经验中学习,不仅包括学生带进教室的经验,而且包括他们在教室中获得的想象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经验。
例如:在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爱护集体荣誉”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回忆班级里曾经发生过的感人故事,分析伙伴之间相处的秘诀,总结形成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当学生遇到难题,疑惑和不解时,就需要反思性思维,在“爱护集体荣誉”一课中,学生介绍的班级故事里有一些不太美好的回忆,例如好朋友不小心损害了班级的东西却要求同伴向老师撒谎等诸如此类充满矛盾的事情。学生面临两难的境地:是维护和同伴的友情呢?还是维护班级的利益?怎样才能在维护班级利益的同时保持与同伴的友谊?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做法,一起想象不同的做法可能带来的后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常规思维意味着对问题提出来雷同的解决办法,反思思维是对更好答案的探求。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给我们的课程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视学生的原有的经验,许多课程资源都是来自学生原有的经验,而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的反思无疑是将来自学生经验的这种课程资源的深入利用,自身原有经验的进一步反思、判断、归纳、提升,成就了学生的道德增长点,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难题。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要避免片面的、僵化的和未经深思熟虑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的、抽象的思维,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敏感性和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赵亚夫.品德与社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