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辉
张东兴老师在《共享语文每一天》一文中如是说:“教语文很简单,怎样使语文更可爱就怎样教吧。教出语文的味道,教出语文的魅力,也教出语文人的风采。”张老师的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语文,简单就好。但为了这“简单”,必须先让我们每一个教师自身不简单。几年来,我不断地取长补短,实践,改革,再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在阅读道路上可远行之路——“两读两写”教学。
一读:批注式阅读
五年前,我开始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发现学生的阅读欲望低,阅读能力差。正当我冥思苦想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2013年10月14日,市进修学校的一次培训请来了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给我们介绍她们学校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老师们的课例和讲座,如春雷惊醒了我这梦中人——原来语文可以这样教。
学习回来后,我迫不及待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批注式阅读”。原来,批注其實是由古代的评点发展而来。早在唐代,就有文人对自己编选的诗集进行评点。后来,评点慢慢地发展成为读书的一种方法,到清代已蔚然成风,如我们熟悉的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而古人采用的评点完全是一种兴之所至的文字游戏,与教学毫无关系。直至1999年,这种古已有之的读书方法开始进入教学领域,由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提出了这个阅读新概念——批注式阅读。它与评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差异,它是结合语文教学规律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
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在对批注式阅读有了进一步认识后,我开始着手策划在教学中实施批注。当时正好学校订有《同步阅读》,于是,我从《同步阅读》开始,结合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自学—交流—展示—点拨— 二次批注)指导学生在此书上开始进行
批注。
首先,我规范学生使用批注符号。如“ ”标在文中需要着重领会、有所感悟的语句下面,“ ”画在文采斐然、习作可以借鉴的句子下面,“.”标在难词或重点词下面,“?”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并用序号把课文中所画内容跟批注内容相互对应。
实施初期,学生虽然兴趣很浓,但却找不到批注点,有些学生虽找到了点,却不知如何进行批注。于是,结合年段目标,我开始引导他们进行批注点的选择。先从字、词、句着手,给学生做示范,慢慢地学生开始明白过来。一周后,我又拿批注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的课文来做示范,并让该学生告诉同学们,自己为什么这样批注。通过两周的反复示范、指导,学生对批注要点已基本掌握。当批注阅读进行一个多月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年下来,学生的批注只是从文章内容上展开,批注还是比较表面,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得到了飞跃提升。
转眼到了四年级(第二年),此时学校没有再订《同步阅读》,我以自编的《“三段六读”导读手册》为抓手,指导学生在课文中进行批注预习。此时,我开始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批注,如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等。同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批注。很快,学生从阅读中、从批注中尝到了甜头,对阅读的渴望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五年级(第三年),学生的批注越来越深入,他们批注的内容往往让我意想不到。在各种公开课中,学生的批注汇报不时引来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听课老师赞许的目光。在五年级第一学期中段后,我发现《“三段六读”导读手册》引导性不但越来越小,而且还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断然停止了《“三段六读”导读手册》的应用,让学生天马行空,在课文中任意批注。同时,我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注时除了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要去关注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几年下来,批注式阅读的运用,使学生重新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学会了自主式学习。这种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自学课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有相当大的作用。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融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批注式阅读路上,一路风景特好。五年中,我不断完善,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现在,批注式阅读在我校开展已经两年有余,是我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有效提升了我校语文教学成绩,最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式与方法。同时,我还把批注式阅读的经验推广到镇里其他兄弟学校,对民办学校进行帮扶。镇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一期新闻报道,在全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读:群文阅读
批注式阅读,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动力,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此时,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单篇文章的批注,学生已经完全上手,如果是两篇或多篇,学生的批注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此时,“群文阅读”在我的视野中出现了。我开始琢磨,在学生此时的阅读基础上开展群批群读,应该不是问题。就这样,我开始了解群文阅读,查找蒋军晶等老师有关群文阅读的文章、课例、实录、博客等资料进行学习。我慢慢地摸索,试着寻找“批注式阅读”和“群文阅读”间的交叉点并进行融合、实践、改革、再
实践。
最开始的尝试是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大胆地把《纪昌学射》《扁鹊治病》的古文引到课堂中,结果被辅导员否定了。后来,我把这节课的思路向南海市的一位省级名师请教,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的肯定更坚定了我做群文阅读的决心。从此,群文阅读开始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能让学生的批注较好地融入群文中,我先进行单元整合,从课内文章出发,逐步迁移到课外。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时,在学生批注的基础上,我根据《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诗词共同的特点——于不同的季节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写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思乡之情,我把三首诗整合在一节课中,并拓展了杜甫的《绝句》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再如,把说明文单元的《鲸》《松鼠》进行对比阅读;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与《故乡》一起读;在教学《桃花心木》时,我带入了林清玄先生的另两篇散文《感谢困难》《花与树的完美》。特别是《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整合教学思路,竟然跟浙江王晓云老师所执教的比较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思路基本一致,这个巧合让我兴奋不已。
正如王培莉老师在《浅谈小学群文阅读的意义及策略》中所说的“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和“群文阅读”的实施,让我和学生更加感受到了阅读的无限魅力。
一写:阅读成长卡
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我每周开展一节阅读课,每晚家庭作业以阅读为主,并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再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甚至有些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走马观花“看”情节,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因而没有留下多少“书香之气”。为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成长卡”诞生了。
首先,我为学生设计了规定格式的阅读成长卡,主要包括“今日读物”“读书内容”“好词摘抄”“好句摘抄”“读书收获”几大栏目。接着,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封面,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多样化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记录了他们阅读的经历。翻开学生的成长卡,不但可以看到他们对所阅读的内容和人物的评价,更能看到他们从书中学到的表达手法和悟出的人生
哲理。
我定期就成长卡进行阅读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与体会,每次交流都是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感悟的盛大场面。一次次的展示交流,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一次次地掀起新的读书高潮。
“阅读成长卡”,让每个学生随时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并从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写:轮流创作本
随着学生批注水平的提升,只在课文上批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而如果在课外书上做批注又不太实际,虽然后来又有了“阅读成长卡”,但毕竟也只能写写心得与感受。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创作的平台呢?开始我也像很多老师那样布置周记,可时间一长,有不少学生就草草了事,收效甚微。
面对学生的应付,我再次陷入沉思。在一次聊天中,学生告诉我:“每周写周记真没意思,这作业太死板了……”原来,错不在学生,而是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没有给学生一个创作的平台。可如果让学生独立去创作,可能部分学生可以,但对整个班是否有利呢?于是,我決定以点带面成立创作小组,把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给每组购买漂亮厚实的笔记本,小组成员共同使用,并要求每组都要起个好听、响亮的名字,于是一个个充满诗意、蕴含着美好愿望的名字诞生了——“金秋·阅读”“金色童年”“书灯迷雾”“花香蝶自来”……多么奇妙的想法,多么精彩的诠释。既然是轮流创作本,那就得轮流着写,一周内小组每人轮流写一篇文章,一周一轮;小组相互写评语;每组的创作本都放在图书角,向全班公开展示、交流。
组别分好了,形式定出来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来定内容。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创作本的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决定一出,学生热情高涨,群情振奋,许多出色的念头在他们的脑海里翻腾。学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一篇篇显然经过精雕细琢的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们。
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欣赏学生的大作,有三个学生走进来问我:“朱老师,‘轮流创作本您改完了吗?我们突然有了灵感,想写写小说,您能不能先把我们组的本子给我们啊?”看着她们充满着渴望的眼神,我的内心狂热了。学生主动要求写,而且是想写小说,难道真是“花香蝶自来”?原来,“轮流创作”之花已经引来了我们的小蜜蜂。
“轮流创作”有写身边事的,有写亲身经历的,更有写小说连载的。在毕业季里,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小诗表达不舍的情感,那一首首小诗,流露出一份份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之情……
轮流创作本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轮流创作”给学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写人、叙事、状物,童话、诗歌、散文掀起了一次次的故事热潮、童话热潮、诗歌热潮。尝到了成功喜悦的学生,信心十足,习作热情倍增。看着他们为自己的本子设计上精彩的图画,看着他们不忍心本子上有一个褶子、一条折痕,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轮流创作本”的珍爱。
“两读两写”让学生读出生活,读出感悟;写出内心,写出精彩!
“两读两写”只是开始,远没有结束。阅读路上,我将继续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无怨无
悔地做学生阅读路上的点灯
人。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沙田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