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村振兴与农村信用建设

2018-11-29 17:01熊光明
时代金融 2018年2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信用金融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就是农村市场化,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建立以土地为核心的“三农”资源交易平台,有利于解决农村资源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开展“诚信村”和“信用乡镇”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 金融 信用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政府为实现农村脱贫摘帽的目标,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如针对建档立卡户的财政贴息贷款,但限于农村的区域特性和产业形态,未能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开展农村征信工作的必要性

(一)农村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农村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有序推进直接关系到征信数据库是否完善和社会信用体系是否完整。

(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仍然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大多地处偏远,平均年纪偏大,大部分是因为就业和致富的机会少,少部分是因为自然灾害和疾病致贫,但也存在因懒致贫的现象。目前,农村的金融扶贫方式主要为项目和产业扶贫。遗憾的是大部分农村项目和产业较少,金融扶贫存在一管就紧,一松就乱的现象。农村大部分项目和产业不符合银行的授信要求,而信用贷款在农村缺乏信用约束,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实现信用贷款在农村落地开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前列。

二、农村信用建设发展现状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性文件

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社会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为了支持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又先后印发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和《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以上文件为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提供了指引。

(二)农村信用建设实践

农村信用建设实践以金融信用为主,主要内容为金融信贷、信用宣传,以及近年来由人民银行地方支行正在搭建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当前,农村金融数据主要由农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农商行(信用社)进行采集,数据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也是银行的宝贵财富,银行缺乏动力将数据共享。同时,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地方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评分难以获得银行支持,原因在于各银行有独立的授信评分模型,对人民银行的评分并不接纳,而人行构建的采集信息指标远远超过银行的信息采集指标,势必加大银行的采集工作。部分地方依靠信用建设专项经费对银行共享采集的信用信息进行补贴,也难以调动银行积极性。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银行跨区经营,地方银行部门将信息进行共享,势必要报上级行审批,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上级行很难通过信息共享申请。

三、农村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用建设缺乏理性认识

一是部分学者和官员认为信用包治百病,凡是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信用都可以解决,使得信息收集过于宽泛,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二是部分人员认为信用建设就是诚信宣传,“摆摆摊、发发传单”,流于形式。三是没有认为到信用建设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农村信用建设未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部分地方人行未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开展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工作依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信用信息进行采集,采集指标缺乏科学论证,部分信用信息价值极低,不符合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原则,势必得不到商业银行的积极支持。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由地级市的人行中心支行负责搭建,具体工作由人行征信管理科牵头推动,相关措施缺乏论证,可行性差,且对商业银行的约束性弱。

(三)信息安全

我国《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个人征信系统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企业征信系统由征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安全保护等级。若由地级市人行搭建农村信用体系的信用信息安全系统,难以对数据库信息的安全提供保障。

四、政策措施

(一)搭建“三农”资源交易平台

市县两级可搭建“三农”资源交易平台,组建“乡村振兴工作组”,由农业局牵头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招商局开展现代农业招标,积极发展电商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三农”,解决“三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我国的贫困村常住人口少,农业资源丰富,人均拥有量大,但产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乡村振兴的實质是通过农村市场化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改善其生活状况。市场化不是资源的单向运动,而是资源交易,农村的主要资源就是土地。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采取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进行承包和使用。人均土地少,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近年来,部分地方积极试点“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将土地经营权集中,发挥规模效应。在实践方面,内江市在土地流转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对停业多年的机砖厂进行流转,采取“退出换现”的模式永久性退出承包地,给予2万元/亩的一次性补偿,土地流转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培育现代农业,此外,市中区建立交易服务中心,公开挂牌流转土地10000余亩,实现全区土地流转面积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5%,发展了52个新型经营主体,其中共31个农民合作社,18个农业公司和3个家庭农场。事实证明,通过建立交易服务中心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可行性。

(二)“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单一的“输血”与“造血”都不具有可行性。市场追求效率和资本具有逐利性决定了乡村振兴势必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区位和资源优势较优的地区,这些区域以“造血”和政策扶持为主。而基础设施、区位、资源较弱的地区,年轻劳动力少,难以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积极实行异地搬迁脱贫,对于不愿搬迁的农民,输血将是主要扶贫形式。

(三)建立农村信用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市场化离不开商品交易和金融支持,依靠农信社、农商行等机构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人行通过整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构建农村公共信用体系。二是农村信用教育,当前农村的信用教育主要以商业银行的金融宣传员为主,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宣传效果不明显,建议开展“诚信村”和“诚信乡镇”建设,由县政府牵头,加强对乡、村两级开展诚信教育工作的激励和考核,依据诚信宣传及其效果开展“诚信村”和“诚信乡镇”排名,对诚信乡、村予以产业政策等倾斜,将信用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三是信息安全,建议由省人行搭建农信信用信息平台,或对市人行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数据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市中区多举措破解撂荒难题助力脱贫增收.信用中国(四川):http://www.creditsc.gov.cn/staticPage/56639a3e-3ec7-11e8-ba4b-fa1 63e4075c3.html.

作者简介:熊光明(1989-),男,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信用管理。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信用金融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