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微生态的构建

2018-11-29 09:09丁德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失衡

【摘 要】课堂微生态的构建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课堂微生态的构建要与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相结合,课堂微生态的构建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及时代特征。

【关键词】课堂微生态;失衡;学习的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5-0051-02

【作者简介】丁德生,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兴化,225700)教师,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

“生态”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名词,指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课堂中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构成了“课堂生态”。它由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评价方法等生态因子构成,各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共存。而每一生态因子又有自己的构成,相对“课堂生态”来说,这是一个亚结构层次的构成,谓之“课堂微生态”,每个微生态又包含各自的微生态因子。例如教学内容微生态包含具体的探究内容、探究的问题及呈现方式等微生态因子。细化到对课堂微生态层次调查、分析的课堂评价更加具体、准确、科学。而课堂微生态层次的构建又能使教师对课堂精准把握,可操作性更强。

课堂微生态是诸微生态因子相互联系、协调平衡的整体,它的构建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及时代的特征。然而现阶段物理课堂微生态还存在诸多失衡现象。随着“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高中物理课堂微生态围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构建,使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形成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更加强调真实情景下和非常规问题背景下的复杂思维、高阶智商的认知和开发、学科整合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真实”“和谐”“开放”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微生态的重要特征。

笔者近几年进行了高中物理课堂微生态方面的调查分析的课题研究,对一些高中物理课堂微生态设计做了实践尝试,将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真实情境,构建“研究式”的课堂氛围

课堂微生态是一个系统,“真实”是这一系统的一个基础。在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正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要求。真实情境下的原生素材是不含任何物理量的自然现象和事实,这种情境下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全程体验更具“研究式”课堂氛围。真实的情境能高效地引起学生的回忆,激活前知识、前概念,并实现在此基础之上的纠错、突破和迁移。建立在真实情境下的原生问题的综合性与系列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养的培养。

例如,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动力学问题”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从观察公共汽车车厢内乘客拉手在启动、匀速行驶、刹车的运动,分析所包含的物理原理素材开始。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在汽车启动、刹车时拉手偏离竖直线一定的角度,汽车在作匀速行驶时拉手不偏离竖直线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拉手偏离竖直线的所包含的物理原理,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计算。

二、以“问题”为主线,打造平衡教学系统

课堂微生态是一个多因子的平衡系统,它们彼此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

课堂微生态的构建要把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反思和迁移应用形成的,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应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相互协作、主动探究、抽象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编排解决的方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对学生的评价强调其参与与努力的程度,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纠正的同时及时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成长,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个性化与人文化、课堂评价等微生态的和谐相长。

例如,笔者曾教学“‘暗物质你在哪里?”这一内容,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如图1。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探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解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整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配合共同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并通过“建模估算”而成的。它让学生从观念上“真情实感”地感受到“暗物质”的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构建模型这一科学思维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由此将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向深入。

三、强化知识整合,构建开放的课堂微生态

开放的课堂微生态是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关键能力的必然要求。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求得最佳效果。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体验模型构建、等效、类比、理想實验等科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它是融合的重要的手段。通过学科及跨学科整合性的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高级形式进行思考。实现从“浅层次学习”到“深度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图2为特殊物质“场”的探究层级框架图,全程由“场”主线贯穿,实现从抽象物质的整合到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物质波等内容拓展。

总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真实”“和谐”“开放”的教学微生态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保障。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更好地优化、研究课堂微生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失衡
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危机及对策研究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失衡问题的现状分析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当前国民素质缘何参差不齐
试论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青少年男女比例对青少年成长行为影响分析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