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翠凤
摘 要:本文通过对“思修”课的性质分析,阐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并从几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思修”课中的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向。最后谈到了“思修”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用好“教书”环节,抓住课堂、课程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修;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诠释
关于“课程”的解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夸美纽斯将课程与教材等同,杜威则将课程看作活动,泰勒认为课程就是经验等,在我国古代也有人对课程做出了描述,如宋代朱熹将课程看作功课及进程。而在当代,将课程划分为广义与侠义,从广义的角度看,课程被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的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其中也包括了相关的教育活动;从狭义的角度看,课程主要是指教材,也就是常说的教学内容。
从对“课程”的诠释中可以得出,思政课程的定义主要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活动的总称。我国的思政课程一般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思政课程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边际与学科定向比较突出,思政教育高度聚焦。课程思政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词义的组合分析看,这不是特定的一类或一门教学科目。课程思政主要是泛化的概念,就是学校育人的全部教育活动始终渗透着思政教育,其明显特征体现在课程作为载体出现,而思政教育作为灵魂,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比较突出,传统的课程则边际淡化。
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高校的课程都要引入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内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这不是单纯的文字次序的变换,从课程理论或者教育理念上看,在取向范围、内涵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二、以“思修”课程为例,如何做到课程思政
“思修”的课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思想政治和思想理论两部分内容。思想理论是把这门课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传道授业解惑。课程所涵盖思想政治的内容是以思政课程的特点体现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换,是高校教育全面改革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与教学发展的主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如何顺应趋势发展,为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努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于一种显性的正面教育,这也是这门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但是这还不能全面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要想提高高校的思政工作效率,拓展更大的空间,既要不断强化显性教育,还要深化隐性教育,培养有爱国情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合格接班人。力争可以让教师的育人责任更加到位,让高校的课程教育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上海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了探索工作,为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1. 高尚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国际文化影响力和国民素质亟待提升,文化软实力被弱化等问题。这种困境和挑战对我国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应着力通过引进国际课程提供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处事方式,与国际相互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制订国际规划和全球治理的能力。而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如何教育他们肩负这一重任,是思想政治教师应尽的责任。
“思修”课的“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这一章主要是让我们培养学生要站在国际国内的视野下建立大格局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我们结合国际形势建立课程思政的基础。
教学重点一是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二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教学难点一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二是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教师可以照本宣科地把上述内容干巴巴地讲授出来,但是如果上升到全员育人的大课程思政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入手,应该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入脑、入心,精心设计一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一是为什么要爱国?二是怎样爱国?三是什么是高尚的爱国情操?四是怎样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大格局和爱国情操?
除了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教案等,还有上课期间的最新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国际视野下的爱国情怀,做到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视同一个“思修”课程中的各个命题。“思修”课程如果能做到传授具体知识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相统一,就可以更好地实践课程思政了。
2. 关于价值观的引领
为全面促进“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必须重新塑造和培养价值观,将思政教育融入每门课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使所有的课程都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无形中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
2015年后的新的“思修”课本绪论部分的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第一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层面,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层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思修”课程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思修”课程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探讨除上课以外的多路径教育和渗透方式。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价值观念,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进校园,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建立相关的思想网络平台,师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有机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以生动的视频画面为广大学生党员开展教育,不仅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活力,还能通过网络平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环保宣传、社会调查、支教扫盲等多种公益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利用上海市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采取多種措施,例如,可以引导大学生瞻仰历史遗迹、纪念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烈士的事迹,使更多的革命先烈的精神传递给大学生,激励大学生不断前进,自觉将爱国思想深入内心,这种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灵活化,无形中形成一种教育力量,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深层融合。
三、“思修”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用好“教书”环节
1.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关键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在整个课程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开展系统价值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
今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上海市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思政”改革核心环节,以达到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学的工作要求。
2.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在这项工作中,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08年已经开启了“思修”课的校内重点课程建设,2016年又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这一切都为更好地落实“思修”课中的课程思政打好了基础。
3.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任何教育工作的目标都是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加优秀的人才。为此,“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否有明显的效果,应该将学生获得多少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一方面,高校要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德育和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千禧代”学生已进入高校,这部分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思想舆论时代,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交媒体与网络环境,这使得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其明显的差异。而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也有区别,不同的学校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仅靠一种“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肯定是行不通的,要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情况、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选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上要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
四、“思修”课程教学灵魂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中国在高校中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其主要目標。“课程思政”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对推动高等学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服务,为更好地实践十九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都是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更应该围绕“课程思政”的方向,始终围绕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努力就是“思修”课程的教学灵魂。
参考文献:
[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J].中国教育报,2017(3).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