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罹患慢性肾脏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1-2],而大部分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病人均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3]。随着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不断改革,政府对透析病人费用的报销力度不断提升[4]。血液透析病人具有免疫功能明显降低、长期频繁接受外界侵入性治疗,易发生血源性感染疾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5]。经研究表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人群为7.18%,在各级医院血液透析科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着不足和缺陷[6]。虽然出现自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病人为极少数,但由于其传染力较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给病人造成极大的损害[7],故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筛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及时性不够,依从性不高,病人甚至有反感或抵触的现象,医护人员工作难开展、管理压力大,病人满意度低。我院于2015年在血液净化中心实行病区管理模式,运用HIS系统的部分功能对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98例病人,其中男257例,女141例,年龄18岁~72岁。血液传播疾病筛查项目结果均为阴性328例,HBV抗原阳性56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阳性14例,无HIV和梅毒标志物阳性病人。同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209例病人进行对照,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人均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且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和血液传播疾病筛查要求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血源性传播疾病筛查要求
依据血透透析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的相关制度,筛查要求为首次开始透析的新入病人、由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的病人、外出治疗返回或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病人,在治疗前进行HBV、HCV、HIV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标志物检查。对长期透析的病人每6个月检查HBV、HCV病毒标志物1次,每年监测HIV和梅毒感染标志物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如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出现HBV、HCV感染标志物阳性时,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HBV、HCV感染标志物检测。对有HBV或HCV暴露,怀疑可能感染的病人,如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阴性,在1个月~3个月后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
1.3.1 分析影响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的原因
召集科室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得出鱼骨图,对影响血液疾病传播筛查工作流程的环境、病人、医务人员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开展的原因,详见图1。从鱼骨图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在筛查工作中,除开具化验单,流程中的其他环节均处于被动,只能反复多次督促病人及时缴费、采血、拿取检验报告单,耗时费力且采血过程不能有效进行身份核查,血液标本有安全隐患。病人采血在门诊进行,需要其在门诊多个部门往返等候缴费、采血、拿取检验报告单,极为不便。根据流程改进前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流程做出筛查工作流程图,详见图2。
图1 影响血液传播疾病筛查流程不畅的原因
图2 实施前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流程
1.3.2 运用HIS系统优化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流程
1.3.2.1 血液净化中心启用HIS系统
血液净化中心实行病区管理模式,根据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特点,利用医院现有HIS系统,选择性地启用病人信息录入、医嘱处理、记账收费、检验结果互通等功能,建立病人电子档案,登记各项检测结果,实现多个平台病人信息数据的共享。
1.3.2.2 调整血液传播疾病筛查的采血时间和地点
所有病人均在血液净化中心采血;长期透析病人1年2次的筛查时间分别确定每年1月和7月集中开展。
1.3.2.3 优化筛查采血流程
项目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现状渠道未衬砌,部分渠道存在渠堤被淘毁,甚至出现摊平的现象;田面工程差距很大;现状仍是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低。
医生开具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医嘱后,护士通过HIS系统收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打印采血信息条码,准备采血试管,病人透析日上机前完成采血,由科室工作人员将标本送检验科,次日由工作人员将检验报告单送达护士工作站,医务人员及时整理资料存档,详见图3。
图3 实施后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流程图
1.4 效果评价
1.4.1 筛查工作质量对比
对流程改进前后病人血液传播疾病筛查的及时性和检查报告单归档情况进行分析比较。①筛查及时性。设定在规定采血时间2周内完成的为“合格”;超出2周的为“不合格”。②检查报告单归档情况。采血后1周之内检验单归档的为“合格”;超出1周的为“不合格”。
1.4.2 病人及医务人员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每季度1次,包括病人的满意度调查表和医院工作人员(含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护理员及检验科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表。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流程改进前后血液传播疾病的筛查工作质量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流程改进前后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质量比较 例次
2.2 流程改进前后病人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流程改进前后病人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
3.1 HIS系统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和职业防护
优化筛查工作流程后,血液传播疾病筛查的及时性明显改善(P<0.05)。血液透析感染是世界性的难题,有资料显示,血透透析病人HBV抗原阳性率为27.1%~55.6%[8],及时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筛查是及时发现血源性传播疾病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各种传染病检查对预防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有明显效果[9-10],有利于降低医院内的感染率。医务人员对于阳性感染者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11],加强病房管理,在接触各种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特别是在实施穿刺、注射、手术等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加强职业防护,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有助于减少职业暴露。
3.2 HIS系统提高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质量
流程优化后,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质量和资料归档的质量都明显改善,表明运用HIS平台后的流程优化有利于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质量的提高。筛查采血流程改进后,HIS平台自动提取病人信息生成采血试管条码,一标本一码,极大方便了采血工作,同时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12]。病人在净化中心进行采血,医务人员能够进行有效的身份识别和信息核对,避免了依靠“刷脸”验证身份的弊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可杜绝替代采血或更换血液标本的隐患。检验报告单由医院工作人员派送,不仅减轻病人及家属的负担,因检验报告单遗失、污损造成的补单现象也明显减少,检验报告单存档及时。
3.3 HIS系统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血液净化中心启用HIS系统,并与LIS等系统实现软件接口,通过条形码扫描、设备数据自动传输、检验结果自动提取等操作,实现数据共享。系统可以通过接口从其他系统或设备中获取数据,使各项数据记录准确,同时数据完整性也显著提高[13]。运用数据共享和便捷获取的优势,使得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流程得以优化,减少了医护人员的人工输入操作和数据录入的工作量,医护人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病人病情观察和各种治疗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告知病人定期筛查的必要性,引导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筛查工作的依从性。医务人员每年固定的筛查时间,利于血液净化中心和检验科提前统筹安排工作,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3.4 HIS系统提高了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血液传播疾病筛查流程优化后,病人无须到门诊缴费、采血,无须在医院各科室奔波,避免病人在各科室的等候时间,减轻病人及陪护的负担,让门诊病人享受住院病人的优质服务。筛查采血实现病人上机透析治疗前采血,减少病人静脉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以上措施方便病人,提升了病人的就医感受及病人满意度。
医务人员从前反复催促病人缴费、采血、上交检验报告单,都属于与病人的指令性或任务型交流,易引起病人反感和抵触。现在医务人员与病人交流的关怀性交流语言增多,实施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为病人开展心理护理,不但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还可以提高其治疗配合度,从而提升治疗效果[14-15],利于医患、护患关系融洽。病人遵医行为提高,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无效劳动,提升了工作效率,改善医务人员满意度。
目前,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存在血液透析科室信息化管理不足的现状,但HIS、LIS等信息系统已成为二级医院标配。参照病区护士工作站的运行模式,选择医院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将相关信息技术运用于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可以克服医疗护理工作的主客体均是多元社会人的不稳定因素[16],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临床差错,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血液透析病人血液传播疾病筛查工作,信息技术共享为流程优化提供支持,使医务人员在整个流程处于主动管理的位置,便于更好地督促病人完成血源性疾病筛查工作,提升护理流程规范化,促进医疗安全,减少交叉感染。更为重要的是,病人成为流程优化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减轻病人的痛苦,且为病人提供极大便利,提升了病人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