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泓宇:文理兼优的“代码少女”

2018-11-29 05:32文泓宇
初中生 2018年33期
关键词:信息科学竞赛算法

文泓宇,曾获得第十一届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被人称作“代码少女”,而她说自己也是“文艺少女”,喜欢阅读和写作,把语文学习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和兴趣。她还荣获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长沙赛区特等奖。她的班主任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泓宇的特点,她是‘理科生中的文科生,文科生中的理科生’。”文理兼优,她是如何平衡各门学科学习的?

我似乎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父母与机械、建筑打了半辈子交道,出生在理工家庭的我,应该从小就由公式与图纸塑造而成,是万万不该偷眼狄更斯,跌入李太白的“圈套”的。那似乎又是一种微妙的龃龉,“抓周”仪式上就与纸笔结下不解之缘,他人交口称赞也全在语文的我,却不管不顾他人的劝阻,一心投奔了理科,把命令控制台当作了自己新的听众。

矛盾无孔不入地渗入到我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分野了我的书架,数论、图论与文史、哲学各据一侧,瞋目而视;在草稿纸上张牙舞爪,我练得一手流畅秀丽的硬笔字,却在纸上写满了各种公式推理;它甚至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在奇文瑰句中剥离出定理,又让我在算法流程中忆起歌德的诗。这些看似并不和谐的矛盾让我理解到,文、理本无泾渭分明的割线,矛盾本身就是另一种和谐。

2018年夏天,我有幸被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将进入群英荟萃的燕园就读。象牙塔里人才济济,我知道有无数能人比我更善数理编程,有无数才子比我更工遣词造句。但我不求做登峰的两极,只求努力成为凸包上的一个顶点,不改初心,奋发努力,让人生前路焕发无尽的光彩。

文学,感性关怀之源流

与文学的缘分,大概要从我记事之初说起。

从小,父母对我阅读的书籍精挑细选,不容有失。因此,我捧到手上的书,从来都是名家手笔。那时的我,字认得还不多,却能拿着一本小词典和一本书,一坐就是一个下午。读完还不满足,一遍遍反复再读,直到几乎成诵。也许就是在半懂不懂中翻着词典,啃着彩图注音版世界名著的那段时光里,形成了我最初的文学素养。

有了一定的文字输入,我便有了表达的冲动。会写的字不多,我便在作文本上写满注音文字,试图讲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虽然经常词不达意;或者在房间放一块白板,把脑海中鲜活的剧情边画边说,听者是炒菜的妈妈或是拖地的爸爸,甚至可能是一个布偶或者光尘满满的空气。后来,妈妈把这些事作为笑谈告诉我:“……你就站在那个位置,边画边说,手舞足蹈,天马行空。你就像一个小老师,命令我们认真听。有时候我们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我完全想象得出,自己小时候神采飞扬地说着“异国语言”的样子,并与母亲会心一笑。

那时的文字,还远远算不上写作,只是孩童的咿呀学语。但我的读与写,从来都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这也成了我不赞成他人只海量阅读,却疏于下笔的最初缘由。就像“懂球帝”往往不比真正在赛场上拼杀过的选手更适合当教练一样,不写作的人,又如何能领悟到文字的力量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满足于阅读父母的遴选,开始寻找感兴趣的书籍。那时我意识到,虽然年龄和见识暂时限制了我的阅读深度,却不妨碍自己形成基本的文学审美观。读初中时,很多同学钟情言情、玄幻小说,男女主角生离死别,大陆崩塌凡人登仙,而我觉得索然无味,困乏欲睡。但大师手笔一出,平平淡淡几个字,让我为之震撼;田园生活三两句诗,让我热血沸腾。我依旧记得读到苏轼的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情景,顿时眼前坦平江波呼之欲出,东坡先生拄杖静立的模样仿佛历历在目。我把这十个字反反复复研磨了数遍,苏东坡超然尘世的目光越过时空,投进我心。我也记得第一次因为读书而落泪,不是因为悲叹动漫主角的复仇,而是夜深人静时,在学校宿舍打着手电筒独自品读余光中的文字,余老先生用一张张地图画满了千疮百孔的华夏历史,窗外冷雨敲湿了窗檐,却温热了我的眼眶。

父母的支持和师长的引导则成了我提升文学素养的最佳助力。初中语文老师易芳俊老师带领我,从一个门外汉向文学的殿堂踏出了第一步。她经常请我在课堂上讲作文、谈书籍。我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时也蒙她指导,几本厚厚的词典画满了五颜六色的注文。虽然那些生僻的字词已经忘却了大多数,但对汉字系统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却长久存在我心。后来,她甚至让我大胆地走上讲台,为其他同学讲解文言文。我知道自己的串词生硬,知识理解也不尽深厚,但这样的机会极大地锻炼了我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润物无声,悄然构成了我血脉里不易的人格。

信息学,理性分析之构筑

当我告诉身边的师友自己选择了理科时,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老师都一脸惋惜,并直言我对人生选择的判断出了差错。而我怎么会放弃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史成绩,毅然走向了信息科学竞赛,走向了算法与程序呢?

高中入学前,我从未接触过信息科学。对电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觉得电影里那些敲敲键盘就能引爆大楼,甚至颠覆政权的黑客很酷罢了。但竞赛教练周祖松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一节信息学课,只不过用了几根火柴、几个二进制数字,就完全颠覆了我对电脑的定义。正是那堂课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简单的对称性原理,几个基本的定义,居然能引出那么多博弈的优美定理。这与我之前在学习中接触的数学完全不同,抽象于数理概念,它是更纯粹的逻辑。

为这种逻辑的美而震撼,也许当时只是一股热血的冲动,我加入了信息科学竞赛的学习。信息科学并不是高考的考查科目,但它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超越了其他的一切。

起初,我学起来感觉并不难。只不过是掌握一门新的语言,键盘作笔,终端为纸,写下命令,中央处理器听从号令,与文学写作,如出一辙。渐渐地,问题变得复杂了。题目从一个简单、基本的操作,升级成了变化多端的树形图或花样百出的代数式,代码越来越长,复杂的数据结构和艰涩的算法逐渐进入我的视野。我开始意识到,竞赛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草稿纸上满满的公式推演和思维梳理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凶险的路。当时,一起追梦的部分同学纷纷退出竞赛,我也因为几次考试的失利而感到心灰意冷,很想半途而废。但身边的好朋友们都找到我,为我加油打气,教练也跟我耐心地谈了很多次,鼓励我坚持下去。

我在自我挣扎中想起了那句话:“只有最纯粹的热爱,才能支撑最纯粹的理想。”是的,我逐渐明白,这本是一件纯粹的事,与升学、考试、成绩统统无关。那一刻,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就此放弃,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算法,感受人类伟大的智慧了。别说与大师交谈,若是听大师授业的机会都失去了,人生将多么空虚。

心怀简单甚至失真的理想,我最终坚持下来了。每次长达5个小时的考试,和代码中的bug(电脑程序的缺陷)奋战一整晚,硬着头皮啃枯燥的英语论文,这些曾经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随着竞赛和学习,都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也成了乐趣的一部分。我曾为推出一个漂亮的数学公式而高兴一整天,为学会一个优雅的算法而感叹作者的智慧,为收获一个新的测试通过而欢欣鼓舞,为调试出一个错误而想要向全世界宣布……在那段日子里,我生疏了马尔克斯和李白,却收获了与信息学的“爱情”。

信息科学竞赛让我从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了理工女,它革新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能放下伤春悲秋,从一个理性冷静的角度去分析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理性与感性的相互搀扶

当收到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曾短暂地想过,信息科学是否会成为我一生的定义。但那一瞬间的想法很快被我否决。且不说未来不可预知,就说现在,也没有任何一个词可以概括我的全部。也许信息学给自己提供了可以踏入国内顶尖大学学习的台阶,但我还能写一写文章,弹一弹钢琴,我还有太多的思想、太多的人格在我的“特长”之外。当今社会,标签化的人太多,但若自己也只剩下一种认知,未免是一种可悲。

理科与文科,信息科学与读书、写作,在我身上将不会成为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个不同的领域,其实出自同源。文学理论不也是一种理科的抽象?公式定理不也独具它们的优美之处?世界万物、万道,或许本身就存在着一个一统的起源。

最终,我在理性和感性的思维中找到了平衡。有句话说:“理智是盲眼的巨人,情感是瘸腿的明目者,只有相互搀扶才能走远。”如今的我,既能在阅读、写作中寻求感性的慰藉,也能在公式定理中收获理性的支撑。此时此刻,我无比感激我的阅读时光,也无比感激我的竞赛岁月——是这一切,让我有无限的勇气,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星访谈】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记者:冠军和金牌,是很多同学可望不可即的。获得荣誉的背后,一定有艰辛的付出。面对各种压力,你如何解压?

文泓宇:不断地调整心态,因为如果你一直想着“自己压力很大,无法承受”的话,不仅无助于缓解压力,反而可能加深焦虑。很多时候,我告诉自己“这也没什么”,自然就撑过去了。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会暂时中断学习,听歌、睡觉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回顾一下学过的内容,一想到自己已经有了这么多知识储备,心中就有一种踏实感、安全感。

记者: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身边的世界正在飞速发生变化。我相信信息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变化?

文泓宇:时代的发展确实日新月异,思想观念和科技水平每年都在变化。我的看法是,首先,不能固步自封,囿于过去的成见,而要学会接受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其次,我会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去拥抱新事物,理解和掌握新事物。这样可以不断地革新自己的思维,使自身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如我在竞赛学习的两年中,不同的新算法不断推出,更优秀的算法往往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懈怠与时俱进的学习。

记者:“知识可以百度,能力不能搜索。”无论哪个领域的学习,独立思考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你能具体聊一聊吗?有什么话对我们初中生读者说的?

文泓宇:从记牢知识到理解运用,有非常远的路要走。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侧重考验学生是否有吸收、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在初、高中所学到的知识,如果涉及未来实际的工作领域,是不够用的,但如果与未来的工作领域无关,那几乎又是没有用的。就像很多人会问:“我出去买菜,要用什么函数求导?”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走出校园,选择的职业与化学无关,那课本上学过的那些元素周期律很快就会被淡忘,但从化学学科中汲取的等效思维却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对初中生来说,课程相对简单,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不只是简单地背公式、口诀,一定要理解解题过程中的学科思想,举一反三,把知识组织成体系。在课堂之外,我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们多读读书,培养爱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课外培训。毕竟到了高中,这些机会就比较少了。

猜你喜欢
信息科学竞赛算法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简介
三元重要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创新思维竞赛(3)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去相关算法
创新思维竞赛(6)
信息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