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落实安徽省创新政策措施情况分析

2018-11-29 07:49程学龙宛玲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宣城市全市政策

◎文/程学龙 宛玲(宣城市科学技术局)

2017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7〕52号)、《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2017〕76号)等系列创新政策措施,宣城市高度重视,全面抓好政策落实。

一、政策贯彻执行情况

1.强化创新认识

为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政策,2017年5月5日,宣城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科技创新大会。主要领导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明确强调,“不抓科技创新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不落实创新政策的领导,就是不合格的领导”。在创新工作上明确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对接1家以上中科院研究机构;至少要引进1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并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市政府主要领导公开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确保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全市上下以实际行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贯彻执行创新政策。

2.完善配套政策

宣城建市晚、院所资源少,人才匮乏,基础研究薄弱,为把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结合宣城实际,参照外地经验,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办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宣城市“宛陵聚才行动”若干政策》等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创业。并在贯彻省创新政策基础上有突破:一是对人才团队创业支持力度大,最高达3000万元;二是对大院大所合作支持,三年可补助1000万元;三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鼓励引进人才团队创新,最高支持300万元;四是不唯学历唯能力,对有核心技术并能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按引进人才创业支持。

3.加强工作保障

一是在投入上保障,设立了10亿元科创团队招引基金、2亿元工业发展引导基金、1.5亿元天使投资基金、3000万元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投资百亿元建设宛陵科创城,着力打造皖苏浙交汇区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二是在工作机制上保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新城市领导组、国家高新区建设领导组,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宛陵科创城领导组,加强创新工作调度,统筹各项政策落实。

4.广泛宣传解读

为提高政策知晓率,激发全市创新活力,宣城市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创新政策宣传。一是专题培训,制定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补助申报实施方案,编制科技创新政策操作手册。举办专场政策培训会、政策解读会31场,累计培训2100多人次。二是“四送一服”活动,到技术创新一线送项目、送政策,累计入企、入园宣传87次。三是新闻发布,举办新闻发布会2场,对创新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四是赛事宣传,市政府先后举办首届宛陵科创城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宛陵科创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宣城赛区选拔赛。安徽卫视、新华网、凤凰网、科技日报等媒体对宣城创新政策进行了报道。

5.全面落实政策

宣城市政府出台《宣城市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执行省级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市县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科技项目资金。定期开展科技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按时完成科研项目验收结题。2018年4月25日,宣城市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成效明显,被省政府表彰为真抓实干典型,获得省科技项目奖励支持。2017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1.2亿元,同比增长24.1%,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17.3个百分点;落实上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3.02亿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7.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和56.1%。创新政策奖补资金全部落实。

二、政策落实成效

在省创新政策措施激励下,宣城市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主要指标大幅度提升,创业能力综合考核居全省第5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4位,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26个城市第3位。

2017年,全市争取省创新政策资金1.05亿元,涉及创新主体143家;市县支持科技创新资金1.58亿元,支持478个项目。

1.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政策情况

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争取省创新政策支持资金3621万元,项目103项。其中,企业研发设备仪器补助1336.5万元,覆盖企业56家,带动企业购买关键仪器设备1.5亿元。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0项,争取省支持资金133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23亿元,拉动产业投资7.03亿元。争取省高新技术企业奖励2140万元,项目38项,有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4.8%,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8.2%。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达240家以上,有望居全省第5位。

2.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享受政策情况

2017年全市争取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资金2800万元,项目6项,居全省第3位。目前,全市共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50个,其中14个团队入选省级团队,累计争取省扶持资金7900万元,落实市县扶持资金3.29亿元。50个团队引进创业资金8.07亿元,有21个团队项目已正式运营生产,其中益佳通、杰兰特已实现亿元以上营收,华成金研已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团队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220人,带动每万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增长19%,居全省第1位。

3.众创空间、孵化器享受政策情况

2017年全市建成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全部获得省级绩效奖励。目前,全市建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24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0563创客街、智谷软件园)、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实现县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共汇聚创客8000多人、孵化科技项目1200余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6家。其中,0563创客街总投资4100万元,孵化面积1.5万平方米,是全省规模较大的众创空间,入孵企业和团队56家,成功孵化创业项目21个,解决就业人数800余人。智谷软件园成为2017年度全省唯一的省级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入驻天下图、平安创展、云海大数据等创业企业76家,2018年1—6月该众创空间实现产值16亿元,上缴税收5200万元。

4.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享受政策情况

2017年以来,宣城市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研究总院、安徽工业大学、中科院物联网中心等17家高校院所进行了对接,与14家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协议,落实市县支持资金1130万元,其中安工大宣城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宣城(中机)产业研究院已正式运转,并产生科技成果。宛陵科创城(一期)工程2018年底竣工,已签约院所将全部进驻运行。全市与50多家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246项,其中获立项高新技术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居全省第2位。2017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21亿元,同比增长175%,居全省第1位。2018年1—6月,全市登记省级科技成果61项,居全省第3位;技术合同登记额完成率86%,居全省第1位。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8.1件,两年增长3倍。

5.创新平台享受政策情况

2017年全市新建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21家,司尔特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46家,居全省第5位,市县财政落实创新平台支持经费1050万元。8家平台获省级考核优秀,居全省第2位,争取奖励资金400万元。宣州经开区转型为省级高新区,填补了宣城市无高新区的空白。中鼎密封件公司组建的“安徽省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制品省级实验室”3年来累计争取省创新政策补助资金660.5万元,获市(县)1∶1配套支持;激励引导企业申请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授权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专利优秀奖1项;企业纳税年平均增幅26.1%,企业获得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有关问题及建议

1.科技创新风险大,建议建立明确的容错机制

省创新政策明确要求构建金融和资本创新支撑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创新投入大、风险高,科技与金融结合不紧密。地方在落实创新政策方面被动多、主动少,更多的是按照上级政策执行,在创新投入上有思想顾虑不作为,也有财力困难难作为。国家虽然出台了容错机制文件,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但还是偏重指导性,操作性不强,易产生较大的责任风险。建议对科技创新有更大的包容度,建立明确可操作的容错机制。

2.财政对科技的直接投入偏少,应明确全社会研发投入财政占比

2017年省财政安排97亿元支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技工大省等“四个大省”政策落实,其中支持科技创新仅13.1亿元,占比13.5%,支持力度明显偏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指标之一,也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支撑,但目前安徽省投入强度为2.05%、宣城市投入强度为1.64%,距离目标任务均有很大差距。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需要政策投入引导,现行财政对科技投入由于统计口径不一,不能真实反映科技投入水平,建议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明确财政资金占比。

3.科技创新政策存在多头性、重复性,建议归口管理

科技创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涉及发改、科技、经信、人社等多部门。好办的抢着干、难办的推出去,在执行和落实中易产生脱节和推诿。如创新平台申报,发改委部门有“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部门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经信委部门有“企业技术中心”。项目计划资金补助,科技部门有“科技计划项目”,经信委部门有“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多部门管理,名称不一,支持方向不同,建议统一政策、归口管理。

4.创新政策门槛高、设条件,制约创新能力,建议政策设计更公平

一是政策倾斜性不一。省创新政策对合芜蚌地区重点支持,在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申报上给予更多推荐名额,对皖北地区项目奖补资金给予上浮20%的政策倾斜,对其他地区缺乏支持。二是政策门槛高。如省科技重大专项中新型显示、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等领域专项,为合肥“量身定做”,其他地市基本靠边。三是政策条件较多。对比“三重一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政策,目前仅省创新政策要求县市先行配套。然而,一方面因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往往依据于省厅最终评审核定结果,对于地方政府提前安排财政预算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压缩了地方政府支持区域特色科技工作财政支出空间。建议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现公平。

5.区域创新能力短板突出,建议人才团队创业政策保持稳定并加强

建设创新大省需要加强县域创新能力建设。安徽省县域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人才问题尤为突出,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传统产业。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招引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政策,是集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前沿产业加创业自筹资金为一体的科技政策,既包含人才引进、技术引进、产业引进,又包含资金引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好政策。县域经济的发展出路在于创新,人才团队政策是必然选择。现在各地人才大战,出台的政策越来越新,力度越来越大,建议进一步加大人才团队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省级团队数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团队资金扶持时效,进一步完善人才团队创业与政策资金支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6.好的政策要有一支好的队伍推动落实,建议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创新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从2014年的创新型省份“1+6”政策到2017年的四大创新政策措施,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在前几轮机构改革中,科技部门弱化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些已退出政府组成部门序列。实施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好的政策要有一支好的队伍推动落实。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科技领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把党和国家科技政策贯彻落实好的组织型人才,成为领导科技工作的行家里手和科研人员的知心人”。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宣城市全市政策
政策
政策
生如夏花之绚烂
助企政策
政策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