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需求驱动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11-29 21:27李晓东
绿色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技术型风景园林园林

李晓东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7)

1 引言

风景园林专业是个古老但却年轻的专业,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之后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首次将风景园林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民营高等本科学校,于2012申报该专业,2013年获得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办学实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和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探索,开展了基于职业需求驱动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2.1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培养风景园林人才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 纳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汪菊渊先生在《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一书中给园林学的定义是:“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科学”[1]。由此可见,创造优美境域、保持生态平衡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这正顺应了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2.2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背景

学校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生、中专(职)生,培养规格也有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等。2014年10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2]。“应用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逻辑上是属种关系。“应用型大学”是上位概念,“应用技术大学”是下位概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特色,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如此。我国一批普通本科院校朝应用型大学方向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3]。

2.3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产业背景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产业背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据统计我国的城市化率在1978年是18.3%,到2000年提高到36.2%,到2014年提高到54.7%,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左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推动了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到2030年预计将有1.95亿人进入城市,相当于再建百万人口的城市190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城市规划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达到10 m2以上,按此指标计算需要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9.5亿 m2。还要建设容纳1万人的居住小区1.9万个,国家要求居住小区的绿化率不小于35%[4],从以上两个指标来看,潜在的园林工程量巨大,园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4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背景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只有少量人员从事风景园林理论、技术研究或从事风景园林教育工作,但大多数人还是在园林企事业单位基层生产一线担任技术人员。高校培养的人才要结合自身实际,产销对路,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 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

3.1 办学定位

教育部提出部分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目的就是要提高应用型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民办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首当其冲应该进行转型的专业。因此把办学定位确定为培养应用技术型园林人才上。

3.2 人才培养规格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园林人才的培养规格,确定为是面向基层,为中小企业培养园林景观设计及园林技术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风景园林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学生除了在理论上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外,更加强了实践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风景园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很强的风景园林应用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上从事园林技术开发、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管理,成为应用型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5]。

4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岗位定位和岗位能力要求

职业需求驱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过调查得出园林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更加欢迎。然后,进行毕业生的岗位定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最后,有的放矢,采取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使他们在就业时能很好的胜任岗位需要。经过调研我校的风景园林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五类企事业单位。

4.1 规划设计单位

包括园林规划设计部门和景观设计单位。岗位定位: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技术人员。能力要求:能独立完成小项目的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任务,协助他人完成较大项目的园林景观设计任务。要重点掌握园林美术、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表现的基本技能,运用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对绿化项目进行总体布局;运用生态学理论,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合理配置植物;用园林艺术的观点,创作园林建筑小品及工程的设计;能对设计工程项目进行预算编制;对室内、庭院的装饰布置及美化绿化设计。

4.2 园林工程施工企业

园林工程施工企业岗位定位应是现场施工技术员。能力要求:能对园林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合理的工序衔接,调配人力、物力。按设计要求现场放线,园林用地整理,植物种植,假山堆叠,水景建造,园路铺设及园林小品的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对园林设计项目依据定额编制投标书[6]。

4.3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及小区物业管理企业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包括城市公园、城市街路、广场、绿地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岗位定位应是园林绿化设施维护技术人员。能力要求:能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日常管护(浇水、施肥、整型、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及防冻害、风害、雪害等。

4.4 旅游区、风景名胜区、花园酒店

岗位定位应是旅游区园林绿化管理人员。能力要求:能应用风景园林理论、旅游学理论参与旅游区规划设计及改扩建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对植物合理配置;对不同植物进行日常管护等;掌握一定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4.5 花木及施工材料营销企业

岗位定位应是企业营销业务员。能力要求:能掌握花木及施工材料的产品规格、性能、用途,能根据市场变化提出营销策略。

5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5.1 “四个能力”的培养目标

综合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岗位定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提出了学生应具备“四个能力”的培养目标。

5.1.1 园林规划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风景园林规划能力;园林建筑设计能力;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园林植物应用及造景设计;生态修复、规划能力;旅游区规划设计能力等。

5.1.2 园林工程施工能力

按设计要求利用传统和现代(全站仪、RTK GPS)仪器进行现场测绘和放线;进行园林用地整理,植物种植,园林建筑、道路铺装及园林小品的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能初步运用BIM、VR进行工程辅助管理能力等。

5.1.3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

掌握乔灌木、土坨、裸根苗种植技术;掌握大树移植技术;掌握草坪建植技术;掌握园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园林植物日常管护技术;掌握园林植物预防自然灾害技术等。

5.1.4 园林项目预算与招投标能力

能够园林设计平面、施工图识图;广联达等软件进行园林工程造价计算;园林工程投标标书制作等。

5.2 “1+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5.2.1 “四个能力”的培养关系

“四个能力”的关系并不是平行关系,由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风景园林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应确定为主要培养目标。而培养学生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和园林项目预算与招投标能力,应该确定为次要培养目标,这样就形成了“1+3”培养能力的结构格局。

5.2.2 “1+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

在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综合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分析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实际,毕业生主要去向;二是要满足国家标准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三是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民营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园林中小企业。这些园林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内部岗位设置不可能样样俱全,这就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园林人才最受企业青睐。因此,我们坚持以职业需求为驱动,以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坚持“重能力、轻专业”的原则,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园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确立了“1+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1+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1+3” 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规格,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培养内容及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将其贯穿于实施人才教育的全过程。

6 “1+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6.1 建立“1+3”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支撑体系

根据社会对风景园林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紧紧围绕“四个能力”的培养,建立了适应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选修课、专业特色教育课6大类50余门课程。为了满足培养学生四个能力的需要,开设了其他院校都不开设的课程,如:《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概预算实训》、《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等课程。同时注重园林学科与旅游学科的融合,开设了专业特色教育课,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风景名胜区规划》等课程。做到培养的学生技术全面,特色鲜明,与就业紧密对接,建立了新的“1+3” 复合型人才课程支撑体系。

6.2 “1+3” 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建立人才课程支撑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了分析梳理,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加强,哪些内容需要改进,对于落后的知识和技术及生产少用的要删除,同时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入课。

6.3 进行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

进行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减少填鸭式的教学,增加启发式的、案(实)例式、翻转式、讨论式的教学。教学内容融入实际工程项目,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室内、室外相结合,板书、多媒体、实物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考卷与作品相结合。

6.4 加强实践环节,改进实验方法

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至关重要。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比重;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对实验内容上进行优化,删除生产上淘汰的或落后的方法和内容;引进新技术进入实验内容,如VR、GNSS、BIM等;改革实验课形式及实验数据采集方法,以生产中真实数据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5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发挥了实习基地多、实验条件好的优势,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实习深入生产一线,聘请有经验的企业骨干为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操讲解,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就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园林预算投标等具体工作。

6.6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对学生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如“互联网+”大赛、“三创”赛、参加“大创”项目等,组织学生假期到生产单位实习。

6.7 建立适应应用型培养的评价标准体系

包括校内、校外两方面。校内包括:教检评价,学生评价;校外包括:企业评价,毕业生评价、行业专家评价。

6.8 “1+3”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1+3”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建成了测量实验室、园林造价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植物栽培实验室、树木花卉实验室、园林设计室、BIM技术实验室等;建设实习实训基地18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

7 结语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紧跟国家高校教育改革步伐转型发展,开展了基于职业需求驱动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明确了风景园林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及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了“四个能力”的培养目标,确定了“1+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支撑体系。 经过几年办学实践,形成了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态势。同时拓宽了学生考研的报考方向,考研比例大幅上升。通过办学实践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可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技术型风景园林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清代园林初探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