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帆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通过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平原河网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平原河网的水质与市民心目当中的水清岸绿、可游泳的昔日风光仍有较大差距。温州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温州平原河网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2017年氨氮浓度为1.29 mg/L,主要原因是各类污染源入河,导致水质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温州市地下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每天仍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入河。笔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温州市区每天产生的污水量中,有100 000 t污水因收集处理不及时直接进入河网水体,是最大的污染源头。
据调查,温州市小企业、小作坊较多,规模企业较少,主导产业为电镀、制革等重污染产业为主。企业老板环保意识弱,对收集收集、处置的管道、处理池等设施的维护不关心,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违法偷排、漏排的情况不少。
温州市饮食业发达,大排挡、酒店林立,小吃街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饮食业特别是大排档、小吃店经营成本低,污水管道混乱,厨房产生的污水通过雨水排水管混排的情况较严重,直接污染河道。
由于水土流失、污水垃圾排入原因,造成河床淤积。河底淤泥中堆积了大量的污染物,对河道水质造成污染。
温州平原河网沿岸鸡鸭、牛羊的无序养殖的现象不在少数,动物屎尿粪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通过雨水管道直排河道,造成污染。农田种植过度施肥和使用农药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水体污染。
紧紧围绕温州市政府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部署,开展江南平原河网治理和保护,以“治源控污、截污纳管、清淤疏浚”为主导,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污染源治理、河网综合整治,打造美丽浙南水乡。
基本原则:①坚持统筹治理原则。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从本质上抓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要害和关键,坚持平原河网水岸共治、共建。②坚持源头治理原则。根据平原河网周边污染污染源情况,科学制订治理措施和时间表,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③坚持因河施策原则。针对不同河道的污染问题,落实针对性措施,确保“一河一策”治理。
总体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影响平原河网水质的突出问题,基本消除河道两岸脏乱差现象,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重塑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路通的江南水乡风光。
3.1.1 促进处理设施及配套管道建设
建设与污水产生量相对应的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及配套管道。抓紧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改,选择先进的处理工艺,促使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进一步提高处理标准,实行“准Ⅳ类”标准处理。强化城镇污水管道建设,特别是开展老城区管道整改,提高生活污水收集效率;注重住户外接管道建设,确保做到污水应收尽收。改造、提升、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3.1.2 加大垃圾收集处置能力建设
注重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三位一体”系统建设,健全垃圾从收集到转运压缩再到处置处理的“一条龙”流转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垃圾处置问题,重视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卫生化处理,防止和减少二次污染。
3.1.3 加强对饮食等服务业的监督
通过加强联动整治和管理,规范饮食等服务业的排污行为,整治一批有条件雨污分流改造的餐饮店,依法关停取缔一批不具备纳管条件的餐饮店。同时,加强对厨余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管理。
加强重污染行业治理能力建设。要抓好整治提升,着力推进园区建设,提高集聚化生产程度;深化整治,加快电镀、制革等重污染行业及金属表面处理等温州特色行业的整治提升,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坚决取缔非法涉重金属加工点;着力提升工业执法监管效能,进一步突出执法监管,强化与公检法执法联动,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新环保法及其配套法律、制度的贯彻执法,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威慑力,着力打造“温州力度”升级版。
拆除一批养殖场,依法拆除清理无动物防疫合格证、无排泄物治理设施、无病死动物收集处理方式的养殖场;改建一批养殖场,实现污染物资源化有效利用;迁建一批养殖场,调整优化畜牧业布局。同时,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措施,加大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生产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科学开展农业生产。
加强对重点河道,比如温瑞塘河的综合治理,改善河道面貌,提升水质,建立和谐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实施河道生态景观修复,重建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河道水质;实施清淤清障工程,通过定期清淤疏浚提升河道水容量,通过清障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实施河道清洁工程,健全现有河道垃圾清捞机制。
根据温州现有体制,各级政府对辖区河网水质治理负主责,应结合实际,组织力量,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属于流域跨行政区域的,应形成流域联防联控格局,确保治理责任落实。
平原河网治理是系统工程,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切实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督促指导作用,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破解政府财力有限的困境,落实平原河网解决重要短板问题的经费保障,确保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和水质达标考核体系,并作为检验平原河网污染治理成效的关键手段。建立行政问责制,对因工作不主动、措施不落实等导致整治工作严重滞后的,实行追责问责。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市民生态环保意识,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引导公众既当监督者又当参与者,健全市民监督机制和参与机制,动员全民积极参与河道水环境保护。
本文在分析研判浙江省温州市平原河网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造成水质污染的各类污染物进行摸底调查和源解析,并针对性提出了温州治水的总体设想和综合治理的详细实施路径,还就落实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对温州市政府开展治水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