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 储 娟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里,知识传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知识内化是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实践操作予以完成的。而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传授是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知识内化是学生在课内经同学启发和教师点拨予以完成。显而易见,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对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完全颠覆。对此,笔者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
以教学《数字与信息》为例,结合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谈谈课前、课内的教学设计。
课前,教师设计并且录制时长8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视频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知道数字组合,认识数字编码,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的功能。视频显示:“1、1、0”三个数字所组成的数,既可表示排列的顺序,也可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表示一种特殊的电话号码——“报警电话”。引出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当地的固定电话区号、生活中的其他一些编码。
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居民身份证号码,感知数字编码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迅速地采集数字编码所传递的信息。视频显示:教师系统讲解居民身份证号码(从左往右)中的“地区码(第1~6位)”“出生码(第7~14位)”“顺序码(第15~17位)”“性别码(第17 位,单数男,双数女)“校验码(第18位)”。
第三部分:学生观看了一、二两部分的视频后,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视频显示《自主学习任务单》:(1)找一找、查一查、写一写生活中的编码,并想办法了解其含义。(2)填一填,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说一说,自己身份证号的构成含义。(3)比一比,一家三口身份证号的“地区码”,如相同,是什么原因?如不同,是什么原因?(4)困惑与建议。
课内,教师应抓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的相关遗留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索、深度研究和知识内化。
学生课前既观看了微课视频,又完成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教师对其所反馈出来的诸多问题,应认真筛选和精心组合,将学生感到困惑或不解的一些问题进行暴露。如:(1)火车票上有好多不同的编码,它们各自所传达的是什么信息?(2)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图书上有“身份证”(贴的标签),每一本图书的“身份证”号是怎样编制的?(3)邮政编码、条形码、手机号码、座机号码是怎样编制的?传达的是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和认知,对暴露出来的一些感到困惑或不解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探索,同时,教师行间巡视,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
学生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独立思考、分析和探索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研讨,分享各自独立思考、分析和探索的成果,让学生在合作研讨中彼此受到启发,进而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合作研讨的成果。对此,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整个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一个学习小组展示成果后,其他学习小组需对其进行评价,或补充,或质疑,让每个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
学生经历了暴露问题、独立探索、合作研讨、展示成果,对问题的解决也达成了共识,教师应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发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为主动、积极和独立,促进学生提升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感触一: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并非只是翻转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实质上是多个维度的同步翻转
在教师作用上,是由“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翻转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教学形式上,是由“教师课内讲解知识和讲评习题”翻转为“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内探究”;在教学内容上,是由“传播知识和讲练习题”翻转为“先学后教和问题探究”。显而易见,这些同步翻转,既是翻转课堂的本色,也是翻转课堂的核心。
感触二: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掌控
课前,学生可在课外或家里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不必像在传统课堂里那样循规蹈矩,也不必像在传统课堂里那样为跟不上教学节奏而烦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时,节奏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全由自己决定,已弄懂的快进跳过,没弄懂的倒退复看,也可定格下来思考一番,还可运用聊天软件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感触三: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加
由于教师作用、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翻转,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研讨的主角,教师便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小组,参与学习小组内的合作研讨,近距离与学生互动。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共同讨论和研究,相互学习和交流,彼此启发和借鉴,每个学生都能在频频的互动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感触四: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的有效实施和高效发挥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来支撑
首先,微课视频既是翻转课堂的基石,更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结晶,这就需要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技术和手段来支撑。其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为了保证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向,班级学生人数不能过多,这就需要用“小班化”来支撑。再次,教师是每一堂课的设计师和“助推器”,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交流、精诚合作和资源共享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