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601)班 蔡 哲
参天的大树只有一个树桩,也只扎根于一片土壤。
兴盛的大国只赖国民供养、孕育,又被滋养于一方文化。
教育是暖人的风抚过枝丫,温润的雨浸入每一寸土地,明媚的光折射沁人心脾的绿。
教育用在不同的国家好似植树一般,自然是顺其本性,总不至于将一株本来的参天大树连根拔起转植到灌木林中,期待它长成娇小的灌木。
国人总说:“外国呀,就拿美国说,大学那是宽进严出学真本事,再看看我们的清华北大,国际上都排不上号。”装作自己很厉害,十分了解两国经济文化结构,比较后得出自以为是的结论,不过是道听途说、崇洋媚外在作祟,却将自己的焦虑无形之中散播开,造成社会教育焦虑、疲劳。
确实,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其诺贝尔奖得主比我泱泱中国得主总数都多了百来位,更别和我国一流名校相比了。但是,单凭某某奖的冷冰冰数据就可断言“中国教育一定要复制西式的哈佛大学”吗?
有人曾言:“树的影子再长也离不开根,我走得再远也离不开妈妈。”中国传统的书院讲学曾是我国主流教学方式,在这样的体制下,古代哲人辈出,思想之花盛放。这样的教育之根至今影响我们甚至全世界。思想之花里的中庸之道不也为诺贝尔奖得主推崇吗?
兴许,你会说:“社会的发展总是立足当下,向前发展的。”确然,但科技、教育兴国的今天,清华计算机系全球第九,人工智能方向全球第二,未来其他学科方向不也向好吗?更何况展望也得实事求是。中国不似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相对复杂,尚有千万群众未能满足物质需求,怎可由体制强行要求他们跟上节奏率先满足精神需求。记得著名歌手李健入蜀地白族山区授课,看到一个个不敢发言的腼腆小孩。他说:“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太多含蓄中庸,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们的眼睛直视我表达勇敢。”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要我们复刻希腊雅典学子激昂辩论之风,不是在沙漠里打井吗?
深厚的文化生成,历经千年的古老传统,固定的思维方式,这所有的一切共筑了一个独特的教育的模式。可以想见,拔起一棵树,移植进另一棵,无异于南橘北枳。
一棵树脱离了根无法存活,一种教育模式脱离了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便也不可存活。根发本枝丫,枝丫方茂盛。根发本枝丫,方育一方人。
肖尧留言
议论文的魅力在于,以开阔的视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如此,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而不是枯燥地立论,再枯燥地论证,举出一堆的古人事例、名家名言。好的议论文字,应该也是来自生活,能在生活里得到佐证的,如此,才能引发同理心,水到渠成得出论点。
本文正是如此,文字不长,但掷地有声,带给我们力量和美感,合理性也就自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