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柏林,房小燕
(1.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江苏扬州 225800;2.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江苏扬州 225800)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科研是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重要手段。开设各级公开课是最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公开课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力求实现开课人和听课人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更多的课堂则是随堂课,就如同“家常菜”,这是学校最常见的教学活动。通过笔者对课堂的观察分析,对原生态课堂有如下建议:
目前许多公开课矫揉造作过多,人工斧凿、“整容”的痕迹非常明显。笔者曾听说一位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居然在平行班试上了十二节课之多。精神固然可嘉,但这还是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吗?同时试想每一名教师每天都要上课、批改、辅导、教研,很多教师在学校已经满负荷工作,哪里还能花这么多精力去研究如何开设一节公开课呢?
反观当下的一些公开课,一些教师为了精彩而“表演”。课前反复彩排,甚至提前把答案告诉甲乙丙丁几名学生,然后到了展示环节依约让提前安排好的学生公开展示。果然精当、精美,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赢得一片啧啧称赞。但回想一下,这样的教学值得提倡吗?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所提升?即便被提前告知答案的学生,精彩展示后的得意之余,会不会产生对教师的些许轻视呢?——这是在造假啊!
笔者认为开设公开课,事前的磨课是必需的,开课人挖掘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同时要集合学科组的智慧,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既有科技手段,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预设情境,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教学,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应该让教学过程似行云流水,天然去雕饰。重点之处就应雷霆万钧,难点之处应该鬼斧神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犹如禾苗的生长,需要发芽、拔节、灌浆、抽穗,不可以拔苗助长,应该自然而然。要坚决防止一些公开课为了让听众震撼,片面追求课堂容量,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跟得上课堂节奏。为了让多数同学跟得上,第二课回过头来再重上一遍的做法。
公开课,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开的,共同的学习、探讨,以期共同提升的时间和机会。课前充分准备,力求无懈可击,尽量做到完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笔者认为,公开课更应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学习探讨的机会,要勇于把自己平时上课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展示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一起研究解决,才能力求让每位教师受益匪浅。可以说,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以出色的课堂教学起步的,上课才是快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什么是原生态课堂?顾名思义,所谓“原生态”就是“原来的样子”,就是每位普通教师上课时的真实课堂,也就是“实际状态”的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这样才更真实更自然,反映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研究、改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原生态的课堂并不是最佳的,还需要优化、打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如“家常菜”一样需要挑选食材,清洗、加工、烹饪,取得协调的“色、香、味”才充分,激起人的食欲。
案例一:一节物理随堂课上,教师循循善诱,联系实践,探究活动有效,例题解析到位,师生互动默契,教学效果不错。后来,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学生举手,又过了五分钟,还是没有学生举手,教师终于忍不住了:“这么简单的一道题目都不会,刚才不是讲得很清楚吗,简直是猪脑子!”学生们埋头不语,听任教师批评。这也许是教师着急学生这么长时间解不出题目,也许是本性流露,这节原生态的课堂需要教师提升自身修养,尤其是语言表达方式。正如厨师也需要整理好自己的服饰和卫生一样。
案例二: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走到了讲台旁边,一个小纸团从后面飞了过来,教师停下课,捡起小纸团来,全班学生的眼睛一下子齐刷刷地紧盯着教师手中慢慢展开的小纸团,教师笑着缓缓地念道:“某某某同学,我喜欢你好久了,你就像……落款:某某某。”除了被念到名字的同学之外,其余同学哄堂大笑。教师不假思索地打开纸团就念,丝毫未想后果。这位政治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节课上教师对应急问题的处理缺乏冷静和艺术。
案例三: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先和学生一起用want to do something,plan to do something,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对话、造句,后又和学生用look forward to对话、造句,学生很自然地还是用look forward to do something,教师连问了三次“Do you think so?”学生都信心满满地答“Yes”,教师首先肯定“You like to learn English.You can find some rules by yourselves!”并竖起大拇指赞扬,“But there is something special in some phrases”。“Listen!”教师接着又和学生连造几句来加以训练“look forward to doing something”,并在具体题目中再次加以训练,前后对比,学生很轻松就记住了,效果很好。本节课英语教师能对学生的反应预先进行估计,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式,因势利导,接着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说明,原生态的公开课并不是不加任何准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上课后天马行空,漫无目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讲到哪里就是哪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原生态课堂。
总之,原生态的课堂应当更充分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掌握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查资料(书籍、光盘、网络等)、做课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请教老教师、听别人讲课、自己试讲、反复修改教案。这个过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锻炼信息检索与利用、去粗存精为我所用的能力。课备得越好,课就会上得越好。备课精致(包括预设),课就成功了一半。
原生态的课堂上既要按教案讲,又要动态生成,随机应变,因材施教,表现睿智。如果是公开课,在评委及其他教师众目睽睽之下,要尽显自己的风采,包括表情、语言、体态、板书、教学步骤、电教手段、课堂控制、教学效果等。任何课堂都不能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勇敢展示、大胆质疑。原生态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即使试上也不宜超过三遍,试上的重点在于把过渡环节过渡好,把一些废话舍弃掉,使教师的语言更加精练。
原生态的课堂是“活生生”的师生课堂,即使“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关键在于教师用丰富的知识、经验、智慧,练就一双慧眼、一副聪耳,思维敏锐,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反馈洞察本质,因势利导,化“无常”为“有利”,捕捉住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火花,把火花放大,点燃学生们的思维火炬。
[1]王洪花,杜朝凤,高向丽.浅论教师专业成长[J].天津教育,2015,(Z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