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千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十堰 442000)
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钻爆施工技术方法应用比较常见。在钻爆施工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爆破器材,而目前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硝铵炸药应用得较为普遍,并选择直眼型的掏槽进行施工[1]。其次,在钻爆施工技术应用中,要针对不同的施工工序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对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破土施工之前,需要对周围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尤其要对仰坡及周边稳定情况进行调研与查看,看是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若施工地区雨水较多,则需要在洞口设置排水通道,避免雨水对周围坡体造成冲刷。另外,在隧道进洞施工前,需在沿着拱部120°的范围内进行锚杆支护,然后人工开挖进洞[2]。
将锚杆施工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以确保施工质量[3]。首先,要做好清理工作,这是因为锚杆钻孔由岩凿机操作完成,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其会带来一定的碎岩、铁锈等杂质。若在施工前不及时清理,这将在影响锚杆施工技术应用的同时,大大增加锚杆的抗拔力。其次,要对药包入孔眼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是因为在杆体插入岩体孔道之前,需将准备好的药包顺利地顶入到孔道内。为了确保此操作的顺利,在保持孔道清洁的同时,还要合理控制顶入的力度,禁止使用过大的力将药包顶入,否则将造成药包变形,甚至发生不必要的泄漏。
防排水施工技术的应用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环节,这是因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因素有许多,而洞口开挖后容易出现结构水,若不能将这些水及时排出,将会大大影响隧道施工质量。对于防排水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需要将防、堵、排等结合使用,根据隧道的结构特点构建中心水沟,确保其位置要处于冻结线之下,避免其所存在的流水发生冻结而不便排除。另外,对洞身的整体防排水做到位,处理好隧道水渗漏的问题,减少薄弱环节不必要的渗水情况。
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混凝土,而对混凝土喷射技术来说,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控制。首先,要选用科学的混凝土喷射方法。当前,较为完善的喷射方法有湿喷和潮喷2种方法,在选择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环境的特点而定。其中,湿喷方法主要应用于对围岩的支护方面;而潮喷方法主要应用于比较困难的施工条件中,可降低施工成本与节省凝结剂的使用。其次,要对该技术的施工材料及器械进行质量控制,其中,要对混凝土规格与质量进行控制,严格设置喷射机的参数,确保喷射的连续、均匀。最后,在混凝土喷射技术应用前,应该对开挖断面进行一定的清洁,保证其符合喷射的要求。
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是其建设的重点,对其进行合理管控十分重要。以下从完善隧道施工工艺、进行人工调整与干预及加强施工安全控制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突破。施工人员可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结合我国的具体施工环境,对施工工艺加以改善与利用。例如,以前隧道施工主要采用先拱后墙的施工方法,可面临复杂的施工环境。但经过一定的发展,台阶法比先拱后墙的施工方法优势更为明显,可在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的同时相应地减少施工成本。隧道施工工艺在当前隧道施工中应用得比较广泛,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该项施工工艺,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质量。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实际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管理。例如,在高速公路隧道开挖时,由于爆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则需要采用人工浇筑的方式处理,这使其施工未能按照规范进行,导致隧道工程的二次衬切及衬切留下了空洞,对高速公路隧道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进行人工调整与干预,或者选择成熟的施工公司进行施工。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需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隧道施工当然也不例外。首先,可根据施工环境的特点,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并做好相关的调查及制订预防方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加以预防。其次,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监督管理人员要对各环节质量加以控制,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风险。最后,做好相关的安全监督工作,施工方通过构建质量管理系统,交予专业人员进行负责与监督,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与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其管控重点的分析,了解了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管控重点,为有效优化与改善施工工艺提供一定的帮助,这有利于在提高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施工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维扬,江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分析[J].交通科技,2015(1):117-118.
[2]刘国权.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2):104.
[3]崔宝红.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4):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