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慧
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爱上科学,进而自觉地去研究科学。小学科学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通俗地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利用班级的宣传栏、黑板报、图书角,甚至是网络公众号等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了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每周金句,伴我前行
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这样一个习惯,在科学探究室的黑板上写上一句科学家的名言,每周换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养活中国。”茅以升这样激励学生:“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华罗庚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一句句科学家的名言,似乎都在告诉孩子们∶“好好学习吧!你也可能是下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2.科学故事,你我共享
另外,每节科学课开始前,我都会用三分钟让孩子们分享一个自己喜欢的与科学有关的小故事。一个学期下来,几乎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能自己讲述一个故事,并且听了四十几个科学小故事。他们有的讲述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有的讲述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有的提出了自己遇到的科学问题。我们的科学课每天都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开始,长此以往,在浓厚的科学氛围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都得到了提高。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我认为,实践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1.用兴趣点燃创新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执教“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我用一个钓鱼玩具来引入课题,学生都很喜欢这个玩具,都想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于是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再如,“水和水蒸气”这一课,我先在黑板上用手蘸水写了一个“水”字,让同学们观察,不一会儿同学们就发现“水”字慢慢消失了,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都想知道,水跑到哪里去了?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他们用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探究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意义的思维成果。
2.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思维更重要。”在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去想想“为什么”,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始。知识的学习需要想象,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想象。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视频、课件等工具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摆的研究”中,教师展示了大小不同的摆,并让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发现,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次数有差异。这个时候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摆摆得比较快?为什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提出猜想:可能与摆绳长短有关;可能与摆锤重量有关;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我们的科学教学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1]姜岳威.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三部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5(4).
[2]俞昌喜.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