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表现手法与技巧赋予了其特殊的生命力。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到埃及的金字塔,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到印度的泰姬陵,无不展示着艺术的魅力。而艺术的生命不仅在于传递,更在于创造与创新。艺术院校作为文化艺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亦需创新资源配置,走内涵发展之路。
为解决高校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足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2012年即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所谓“协同创新”是指突破行业壁垒,多主体围绕创新目标,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合作、创新引领的原则互补互助共同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其包括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创新模式。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可看出,其核心在于文化的“和谐”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再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尤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九大报告首先谈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会议精神精髓要义指出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这些均为高等院校,包括艺术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活力,也为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当下,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而知识创新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艺术院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传播、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基地,承担着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艺术创作、文化精品打造、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诸多方面的艰巨任务。但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发展多限于固有体制中,在文化艺术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存在单一知识体系建构,在文化、科技、教育等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略显不足,甚至相关学科间因产学研各层面缺乏交叉、融合而形成专业壁垒,面临着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主体协作缺失等问题。随着人们对艺术认知的改变,许多传统优秀艺术文化的断层,以及西方艺术文明的输入,这些都给中华艺术文化带来严峻挑战。
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科研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成为艺术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构建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的机制创新、人才创新、产学研创新能力,有利于艺术院校强强联合及创新主体协作。艺术院校与相关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甚至多方全方位协作共享创新资源,不仅能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刺激不同学科的联合公关、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文化体制的优势互补,凝聚创新资源与活力。
如2013年11月,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多学科交叉研究、教学、创作平台和创新团队,实现各校优势艺术资源的融合与交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以此来解决国家当前急需的“培养民族艺术拔尖人才”难题。又如2014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广电等高校、企事业等共建“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围绕视觉国学、视觉乡土、视觉当代等三大主要领域,以跨领域协作、多学科交融、传统活化创新为特色,建构中国视觉文化整合创新与国际传播大格局,打造全球性的中国艺术文化的教育网络,并在研究生招收、合作育人等方面跨校、跨专业展开合作。2016年中国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在教育、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由全国众多艺术院校共同组建,其包括院校介绍、学生中心、艺术机构、专家团、创业中心、就业中心、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认证中心九个子模块,旨在通过互联网及各优势资源整合,建立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为艺术类大学生打造便利、多元、开放的“众创”空间,学校也可通过该平台进行校企合作、人才订制和定向培养。2017年1月8日,在中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主办的中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双创平台建设培训与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等代表参加了会议,其围绕双创平台的价值意义、眼前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推进艺术院校更好更快发展。与会专家指出,艺术教育要牢记习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初心”是“文以化人,艺以养心”。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艺术院校,牵头协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中南重工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二十多家国内外高校、企业和协会联合组建“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其以综合的艺术门类下的五大学科为基础,以艺术文化理论与政策创新为引领和指导,建立艺术文化理论与政策创新、艺术文化创作、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市场、人才培育、品牌管理等协同创新平台,这对南京艺术学院进一步发挥创新源头作用,提升艺术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有利于整合、汇聚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领域力量与资源,推动与院团、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研究,对于提升艺术院校的发展整体软实力,扩大文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也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艺术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较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健康良性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偏重于政策性,缺乏可操作性。发展目标和方向方面,政府与艺术院校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某种层面上的“非相关性”、“非和谐性”也成为二者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导致政府在某些项目开展中支持、资助不足,对出现的问题和纠纷难以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给予解决。
当前社会创新主体分散于各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不同层面,主体间虽有协作、联合之意及行动,但却难以有效发挥群体创新合力,这是协同创新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基础与动力,但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与各创新协作的主体合作中,“能”力不足、无“利”可图、需求冲突等因素成为合作动力阻碍。同时,协作各主体单位隶属不同部门管辖,处于不同的省份、地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在具体的协作项目推进过程中,牵头单位、主要责任单位与被协同单位容易出现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导致协同项目推进受阻,甚至出现表面上的“形式”协同,而非实质上的“技术”协同。而对于艺术院校本身来说,也存在创新机制不健全、联动少的困境。如考核评估机制重数量、忽成效,教师科研重理论、忽应用与多独立、轻合作,学生培养的灌输性与趋同性,这些均阻碍了艺术院校创新服务水平和层次的再提高。
首先,表现为师资队伍断层,新鲜血液补充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不利于创新理念及高层次研究的创造。其次,人才培养方面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重基础、忽实践,人才的单一化培养难以催生出高质量的人才,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另外,在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机构建设中,管理团队的创新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强有力的号召与见解,在协同创新平台的整体规划中未能体现群力群策,所设置的管理、学术、创作实践等委员会形同虚设,导致协同创新中的运营不协调。
艺术院校的任务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强化精品文化艺术作品的推广及普及,提高民族的文化修养。管理上,艺术院校较综合大学来说,在制度建设方面较为落后,缺乏长远考虑,这导致其协同创新效果不显著。这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三大方面,由于协同平台追求大、高、全,在强强联合下,在“谁来领导谁,怎样去领导”方面,就明显暴露出组织协调的诸多困难;在任务分配时责任不明确,各协同单位之间干多干少一个样,或相互推脱,甚至签署的合作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在绩效考核时,又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文化艺术创作中的知识产权的隶属较为模糊,这也是影响高校协同创新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协同创新的规划方面,需要制订周密的长效协作机制,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牵头高校需要主动与其他高校保持良好的紧密协作关系,保证信息互通的及时有效。在学科间、协作单位之间强调协同创新的价值导向,打破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不断优化管理组织机构,积极吸取协同创新中心各有关学术顾问、创作实践指导等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
在提高协同创新水平上,要从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方面着手。首先,内部机制要创新与发展,即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科研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对外要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等的强强联合。艺术院校与政府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不仅有利于获得政府的经费支持,也能够通过政府的帮助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艺术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可为艺术院校提供科研场所与实践机会。与相关兄弟院校的合作,优势学科的联合与碰撞,有利于激发创造灵感。
艺术院校要发展,需要与不同层级、不同单位协同合作。创建协同创新中心是艺术院校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应用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意识加强国内外相关协同主体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艺术院校在加强创新主体协作的过程中,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在广泛学习、借鉴、认知国内外相关主体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艺术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艺术院校提供科研团队与人才,提供科研项目与成果,企业提供资金、场所与市场,学科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也可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为高端人才的强强联合,思维的碰撞可加大研究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并为高等人才培养、高校学科建设、扩大学术交流与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创新在于教学创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各主体协作创新等。对于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而艺术创作是其发展的“中枢神经”,教与学围绕艺术创作展开。作为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肩负着传播与创作的职责。相对专业艺术院校,“专”体现其独特性与专业性,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特点在于交叉与融合。为此,当下建立教育新生态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优秀教师不但是艺术院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也能为艺术创新人才发展提供一片沃土。只有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多学科、跨学科的创新意识教师,秉承师生创新合作、相关兄弟院校、组织协同发展,达到艺术创作的交叉与融合,才有利于构建出当代艺术教育的多维空间。为此,在新形势下推动教师教学、科研、创作能力培养,推动艺术院校新动态构建,使艺术院校与相关主体、国家文化战略相契合,适应与服务与社会,这不仅是艺术院校发展的时代使命,更是艺术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初衷与意义所在。
当前,在国家积极倡议“一带一路”的形势下,探索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与各国之间相互合作,强化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的话语权,积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不仅能促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加强各行业、各国之间的融合与合作,适应社会需求,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秉承着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合作、开放、互学、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此背景下艺术院校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聚合多元文化、资源、需求,整合、融合地域特色,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艺术院校可以主动寻求文化创意协同的途径,引导艺术学科良性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发展路径,建立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将人才培养、成果与资源,以丝路精神协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辐射全社会,用文化艺术精品塑造国家形象。
协同、创新、共享、共创发展舞台,这样才能集人才培养交流、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环境优化为一体,共享发展机遇。当下,艺术院校搭乘协同创新发展的“特快列车”,必将促进我国艺术教育整体质量提升、艺术创作的全球化视野,实现艺术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