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亮 (江苏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
新学期开学了,本班又从外地转进了一位新同学,他叫小升,平时沉默寡言,鲜见他与同学一起玩,显得与众不同。上课时他坐得很端正,两只小手放在桌子上一动也不动,两只眼睛盯着老师,看上去很认真的样子,可当我提出问题时,他从不举手发言,有时我请他回答问题时,他站起来一句话也没有。课后的作业质量不高,学习成绩也很差。找他谈话,任你怎样讲道理,他都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只是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你。我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他,又怎么来教育他呢?于是我决定找他父母了解情况。从他母亲的口中,我知道了他父母两年前就来我们这里务工,小升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今年刚把他带过来,可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很少跟孩子交流。所以小升在家也不怎么说话,渐渐就养成了这种内向的性格,而且有点达到了“自我封闭”的程度。再加上他原来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与现在的同学相比,感到了强烈的自卑。他之所以不爱说话,不爱动,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他不敢与同学说笑玩乐,怕他们嘲笑他说得不好,玩得不好;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怕老师怪他回答得不对……他深信自己处处不如人,什么都不会,这种思想把他重重包围,久而变成了一座牢笼,将他与外界隔开、封闭。但是,我发现有一点值得注意,小升特别喜欢跳绳,而且跳得还不错。我欣喜,我发现了他的长处、他的闪光点。我应该设法使这一点变得更加明亮,燃烧起来,树立起他的信心。
首先,我借助学校的体育节这一时机,组织全班学生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结果意料之中,小升得到了第一名。其他学生都向他表示祝贺:“小升,你真了不起!”“小升,你可真厉害呀!”“你能教我跳绳吗?……”他看来很激动。我也及时地向他表示祝贺。第二天的课间,我竟然发现小升正和几个同学在一起跳绳。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灿烂的笑容。我知道,那是自信的笑。放学后,我悄悄地把叫小升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小升,你跳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上课的表现也能和跳绳一样好,对吗?……”果然,上课时,在我目光与微笑的鼓励下,他第一次举手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是很完整,但我还是立即表扬了他。以后,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就这样,凭借一次跳绳,我接近了他,用鼓励消除了他对我的恐惧,让他相信自己能行,初步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不仅这样,我还注意在各方面鼓励他:第一次作业全对,我批了优加星,在全班传阅、表扬;下课了,鼓励他与同学比跳远、一起下棋……渐渐地,他变得开朗活泼了,也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了。
接着,我就让班中一位成绩比较优秀的小琪同学和小升结成了“红领巾互帮小组”,安排他俩坐在一起,告诉小升平时遇到难题就去请教小琪,并让小琪监督他做作业。另一方面,我又及时地联系了小升的父母,让他们在家多给予小升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这样双管齐下,渐渐地,小升的成绩也随之上升。当然,小升也有松懈的时候,但我总能及时地鼓励他,让他快速地回到学习上。现在从他的脸上已找不到自卑的恐慌,见到的是自信的微笑。
中国有句老话:“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鼓励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强大内动力。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恰到好处的“鼓励”所能起到的效果有时是无法想像的。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后进生成绩差,并不都是不爱学习,有的可能是不敢学或基础差的原因。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皮格马力翁效应是教育史上颇令人惊奇的效应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为什么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呢?从心理学上分析,教师对学生寄予诚挚的期待时,就会用赞赏的积极的情绪因素对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予肯定与鼓励,这种积极情绪会很快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更深的信赖,并积极努力。在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中,我们要特别重视他们好的方面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后进生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比较微弱,有时一闪即逝,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班主任要时时细心观察,如努力发现他们在思想品德、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等高尚之处;文体活动、书法、绘画等一技之长。还要随机创造机会,让后进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学习。他们在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没有遗忘他们,并且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形成。
后进生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建立学生“一帮一”学习小组。各班在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建立“一帮一”辅助网络,让后进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接对同学,让优等生辅导后进生释疑解难,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设计帮扶后进生的环节,促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中。
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有的学生家长有文化,我就及时与家长联系,跟他们商量辅导的方法,对孩子在家学习时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对后进生来说也是有效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需要一段时间,更何况“坚冰”呢?后进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转变起来难度大、周期长。所以要把一个后进生转化为优等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重蹈覆辙、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有心理准备,有预见性,要有足够的恒心,不着急、不烦躁,教师应注意反复教育鼓励,不断磨练后进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耐心细致地工作,对待差生,教师应有“水滴石穿”的精神,直到好转为止。
璞玉需雕琢,铁杵可磨针。转化后进生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感情,还要求教师讲究方法和艺术。我们要坚信,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