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来做好教育艺术

2018-11-29 15:39程允标董柏林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教书育人 2018年25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育

程允标 董柏林 陈 明 (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李希贵的《教育艺术随想录》,记录了20年前他在山东潍坊高密一中做校长期间的所思所想和教育实践,这次的增补版,又加入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担任校长以来对教育艺术的反思。看上去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行为的琐碎记录,但其背后始终闪耀着先进教育思想的光辉,也是他的教育艺术的集中呈现。

一、一以贯之

近些年来,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北京十一学校以及校长李希贵的办学思想,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在大家都对公立学校办学千校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的状况深感不满,但又找不到突破方向的时候,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经验,让大家眼前一亮。虽然很多学校对他们的创新之举疑虑颇多,但大家并不否认,这确实是改革的路径之一。

那么,十一学校是如何走向这条改革之路的?如果能仔细阅读《教育艺术随想录(增补版)》一书,就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十一学校今天所采取的诸多改革举措,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李希贵校长在高密一中所进行的改革试验,只不过在将它们移植到十一学校的过程中,李希贵校长对过去的实践成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有些举措依然适合当下的学校教育,那就拿来;有的举措需要根据育人的目标、技术的发展做一些调整;有些举措在实践中被证明不利于学校的发展,那就果断地扬弃;还有一些过去没有想到的、但在今天非常必要增补的举措,被加了进来。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李希贵校长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高密还是北京,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是一条普遍适用的真理。一个好校长的“好”,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诠释,其中有一条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且这样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轻易改变。北京十一学校因为选择了李希贵而大放异彩,但孕育李希贵教育思想的沃土在山东,正是因为李希贵坚信自己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才能够始终坚守、一以贯之,并让其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土壤上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在这个过程中,李希贵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育艺术”特质。北京十一学校原本就是一所名校,有自己的治学逻辑,师生对此都很适应。要在学校里搞改革,必然触动教职员工的各种利益,如何才能让改革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进行,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更新呢?他采取了很多富有成效的举措,如渐进式的变革,从一个学科、一个年级开始试点,从有变革积极性的教师处入手,从课堂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榜样示范,让大家看到变革带来的红利,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再如,将原本集中在校长手中的各种权力进行分解,一直分解到一线工作的教师手中,让教师直接参与到学校大政方针的拟定、课程改革关键问题的把握上来,把学校的意志通过教师的意愿体现出来,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又如,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的治理,学校中层的职责从管理转变为服务,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与学生的个性成长。

二、教育目的

李希贵校长教育艺术的形成,与他不断审视教育目的、着力推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努力面向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自我,激发他们自主选择的力量,已经逐渐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要成就每一个孩子,这样的口号大家耳熟能详,但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行不一致的现象体现得特别明显。李希贵校长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遵循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实践。

让学生学会选择,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确定课程层级,选修相关的课程,其价值不仅仅在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上,更是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处置各种抉择难题奠基。这样的能力是需要通过一次次的亲身实践逐渐培养起来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十一学校甚至抛弃了传统的班级、取消了班主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榜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榜样作用,更有学生身边的榜样示范。于是,组织各种报告会,让学生和顶级专家、学者面对面沟通,寻找学生身边的教育素材,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件大事。当学生发现,那典雅的镜框里装的不仅仅是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或者同伴的照片和故事时,其无声的价值引领,胜过千言万语。

在教育实践中,李希贵校长不断地给教师们树立这样的理念:教育要想富有成效,最核心的是师生关系,教师的师德、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教师的各种教育行为,用一条主线相贯穿,那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学生负担重,是当下一个普遍的现象,如何减轻负担,既体现教育的科学又体现着教育的艺术。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并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建立起知识之间更加丰富多彩的联系,反而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换句话说,要减掉那些重复训练的、在同一思维水平上的不必要的负担,增加思维的层级和难度,通过不断让学生获得巅峰的思维体验,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优劣,排出名次,而是要通过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这就需要学校要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且又通过评价得到认可,并真正获取自信。

育人的根本指向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学会对自己的学业和成长负责,而不是本着“为他好”的心态去要求、去训练,甚至代替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形成共识,着力培养“为自己而奔跑”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参加体育比赛或各种活动,无论是否有别人在场,是否有人为自己的点赞,都要竭尽全力地为自己而奔跑,将其视为自我追求、历练人生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将是成熟的。

育人要有长远的目光,而不要仅仅考虑学生在校这一段。在高密一中李希贵提出为学生40岁负责的教育理念,到了十一学校,又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每一位校友值得纪念的校园生活的物件,存放在学校的博物馆里,让每一个师生在博物馆里都留下自己的痕迹。学校的“缘宫”,被戏称为“婚庆大厅”,成为诸多校友结婚首选的纪念场所。每一个校友都有一张特别的校园卡,可以随时来到自己学习过的地方……

三、走向治理

从管理转为治理,是李希贵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

管理强调统一,强调一刀切,但学生和教师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风格,要把他们统一起来不仅困难,而且残忍。所以李希贵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去统一思想,甚至试图统一步调,而应该统一目标,并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的节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这应该是一种更为健康的机制。”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十一学校有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治理机制。比如说,尽量少评先进。许多时候,学校的生态都是因为甄别好坏而被破坏的。即使评上先进,也不一定要在全体教师面前颁奖,范围要小,形式要丰富多元;比如说,不用早点名、晚考勤的方式来监督教师。教师的工作不是用八小时的时间来衡量或者评价的,教育工作的效益一定来自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比如说,学校管理工作不能像流水线上检查工人的产品那样,要求处处合格、环环达标,甚至追求“零缺陷”,而应该给教师留下充分的空间,在明确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让他们各显其能;比如说,尽量少出台各种管理规章和措施。学校制定的各种制度很多时候都与某些教师的个别行为有关,学校不能因为个别教师打喷嚏,却让所有的教师都吃药。学校要多去发现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闪光点、令人感动的事迹,以此来营造温暖人心的教育氛围;比如说,要尽量少开全体教师大会,开大会是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最蹩脚的一个。学校一般能用调整组织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规范的就不用会议,只有万不得已才选择开会,这才是健康的运行机制;比如说,坚持不在学校里推行某种教学模式。任何人创造出来的教学模式,都与特定的学科、特定的学生以及特定的教学内容有关,本身都具有局限性,一旦强力推行,必然伤害教育生态。

教师是学校质量最为核心的要素,学校如果能够想尽各种办法,设法让教师成为重要人物,让教师感到自己很重要,就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的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为此,学校给教师们创设了各种各样的平台,从职初教师到成熟型教师,从学科骨干到领军型人才,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同时搭建让教师发声的渠道。李希贵认为,当教师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声音能够有通道传播出去,且还能够得到认可和得到激励时,这就营造了安全的表达环境。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细节思考的也很周到,比如不要求中老年教师撰写生涯发展规划,以免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让原本自己很乐意去做的事情,最后因为统一的要求而流于形式。比如不要求教师做那些大而空的科研课题,引导教师针对学生开展研究,针对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研究,让研究成为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的重要渠道。比如努力给教师营造信息化的网络环境,通过信息化减轻教师重复性劳动的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学会从数据中读取信息。比如积极营造“不育人无法教书”的工作常态,让所有的教师都明白,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的人格、心理、习惯、家庭等,就无法开展好教学工作。

李希贵说:“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的指挥和激励能力坚信不疑,还必须能够传达出自己的高期望,这样才能从普通人身上得到超常的成绩。”这也是体现他教育艺术的一种理念。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