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
全国政协委员
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
一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我国科技创新已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
毋庸置疑,“创新”,这个政府工作报告53次提到的热词,已然是新时代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将进一步得到深入贯彻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对此深有感触,这位履职十一年的“老委员”,带着《关于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来到了两会现场,为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献上了良策。
记者:今年两会,您建议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刘昕: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几年,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主流方式还是重立项、轻能力建设,使得科技资源越来越分散,出现不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没有真正形成交叉集成、汇聚团队、持续创新的能力。
此外,国内不少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未能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贡献;我国部分高校科研项目和成果也没能满足国家创新的需求目标,没能很好地彰显“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发源地”这一特征。这些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性发展的“后发力”的关键问题。
记者:关于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您有哪些建议?具体内容是什么?
刘昕:主要有三个建议。首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队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政府需要进一步科学谋划、布局、定位,花大力气扶持和重视企业技术创新队伍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企业自身在把握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上要有大突破,要有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大型工程化能力建设、自主创新、技术攻关和创造差异化上不断积聚软实力。
其次,推进高校科研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既要保障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又要做到与国家创新需求目标相结合。同时,还要进一步重视高校高端化和大型工程化创新平台的建设,保证研究成果对国家战略重点需求的技术贡献,使高校技术创新团队真正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创新集群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最后,建立激活机制,重视激活技术创新团队的内生动力。通过激励内生动力的特殊政策和推进机制,改革完善激励措施、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法律保障和利益分配等,形成制度化的完整体系,引入竞争机制,营造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更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追求的目标,激发全社会崇尚创新的社会风气。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强起来要靠创新。您对此有何体会和建议?
刘昕: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发掘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潜力,激发其内生动力,是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措施。
如何更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我认为,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