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思
沈从文一个从在湖南的西北部名为“湘西”的地方走出来的20岁青年。湘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沈从文的长辈们有苗族、土家族、汉族,所以沈从文的脉管里有着三个民族的血液。湘西是一个浪漫、多情、神奇的地方,这也赋予了诗人沈从文浪漫、热情、爱美的性格,故而在沈从文笔下湘西同样是浪漫、多情、神奇的,在为中外读者展现湘西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学开辟了新的“声部”,增添了新色彩,营造了新气象。
沈从文展示的湘西世界是建立在“大湘西”的概念上,大湘西的概念是由地域和文化组成的,也就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构成。从地域角度来看,不仅包括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还包括怀化地区以及张家界和邵阳的部分区县。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来,除了包括古书中的苗、瑶、土家族的“五溪蛮”地区,还应包含古代楚族所建立的“黔中郡”等地区。要想详细了解这些可以看他的《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等散文。在这些散文作品中都是记录了让自己从14岁开始到20岁这几年的闯荡生活,特别是在解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的行政建制设置之前,人们印象中的湘西,都是一个大湘西的概念。以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讲,沈从文在《月下小景》、《凤子》、《龙朱》等小说中已经展示了苗族的风情,在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散文中已经非常详细的描绘出古楚人今汉人的独特文化习俗。中国是长期大一统的国家,也是许多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区域,文化形态相互独立渗透,又相互排斥融合。所以,沈从文在展示他的湘西世界时,是根据苗族的半神话民间传说现实氛围中,塑造白耳族苗人族龙朱,一位拥有苗族人的生活习性及美丽品德的人物形象,之后,沈从文还给自己的长子起名龙朱,称自己为龙朱的同乡;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时更是到了“楚人血液”给予他的“决堤溃防的力量”,同时也是他的“命定的悲剧性”。沈从文的文化秉赋和作品文化内涵就如同他的血液一样,复杂又融合了湘西文化的多重因素。多重文化的融合中起到主导地位的不是具有独特氛围形式的大山深处苗寨中的“跳花跳月,唱歌求偶”封闭的特有苗族文化,确是普遍流布在湘西的高山、平原、城市、乡村间的酬神谢土、重仪式、重情感的唯美楚巫文化,在远古时期作为一种不同于中原文化的轻视强势文化,很早之前就已经随着古楚国的开疆辟地融入到了先民聚居的“五溪蛮”之地。苗族和土家族本身就信神好巫,在相互融合以后,更加将楚巫文化的独特鲜明的特征展现出来。
所以沈从文才会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引用古老苗族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运用“新十日谈”等较为夸张的写作手法,比如作品,《月下小景》、《龙朱》、《神巫之爱》等之外,更多的是描绘着神秘的楚巫文化和浪漫的古典情调以及写实的笔致,处处散发着诗的意境与节奏。以作品《边城》来讲,沈从文描绘作品的人物,如老船夫、杨马兵、船总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等人物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展露无疑的体现出楚人的行侠仗义、重情重义、重承诺,与此同时又敬神守法的遗风。但在日常生活中的描绘的两种并存“走车路”、“走马路”婚恋形式和形态,和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以及秋收后“酬神谢土”的仪式,还有传统的吹着唢呐、抬着花轿、牵着牛羊等婚嫁结、迎亲活动,更加成分的体现了楚文化余韵。在了解这样的思路以后,回头去阅读沈从文的描绘湘西的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诸如长篇小说《长河》以及短篇小说《萧萧》、《柏子》、《雨后》等,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沈从文所想要营造的“湘西世界”文化,并不是湘西的某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而描绘的是大湘西的文化。这写文化情结既包含了沈从文自己的性格型范中的历史基因,同时涵盖了他作为专业作家后的自身文化抉择。沈从文20岁以前的人生教育和生命体验给予了他文学创作终生不灭、用之不竭的审美记忆,可是他在离开故土多年以后,已从湘西土著部队的士兵成长为城市作家,同时并运用鲜明的现代意识来描绘属于他的湘西世界。所以,他小说中承认,我从20岁起,在几个不同的大都市中生活。经历这么多年的时光,我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但是却活在顽童时代留的印象中。从离开湘西来到都市已64年,但是仍感觉是乡下人。厌倦都市生活,怀念家乡,特别是共同生活20年的人们,他们的素朴、善良、友好、正直等,我对他们拥有者深深的温爱。我们的感情密不可分。同时也会描绘城市生活、城市各阶层人们,但我更喜欢依旧是家乡的人事哀乐的故事。沈从文的专门描写古老的湘西民族的“浪漫传奇”故事时,经常会进行富有现代意义的改造与升华。比如,《媚金·豹子·与那羊》,故事表面讲貌似是讲述了苗族的古老的民间传说,内容大致为一位白脸苗少女媚金与另一苗族青年豹子相约在“宝石洞”的山洞见面。豹子想找到与媚金美貌匹配的白羊送给媚金,影响了约会的时间。媚金认为豹子不诚实欺骗自己,将匕首插进胸膛自杀了。当豹子赶来时媚金已死,便与媚金殉情,拔出匕首插进了自己的胸膛,所以这对有情人因美丽的误会结束了美丽的生命。但沈从文在文章中却这样写到,宝石洞从前就是为少年情人准备的地方,如今人们却将其布置起来供奉了菩萨就变成了圣地。
沈从文一直认为,现代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人性中精神中的美好的也伴随物质消失了,人们将唯利唯实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现在的白脸苗女子,可能在也无法达到媚金的热情,也不会做出媚金的行为了。通知书也说明了沈从文的所有文学创作和审美活动,都是基于其依旧眷恋着湘西,而他成功就是因为他超越了湘西。沈从文描绘的那个有情有义的湘西世界,是因为其经历过城乡两种生活的考验,并在考验的对比,既摈除了狭隘的乡土观念,同时又对都市文明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并在选择了“人类”和“人性”的审美理想、眼光后,对赐予他生命的湘西,运用了情感与理性、历史与现实的进行了审视而得到的结果。沈从文的具有的独特审美理想、眼光,不是所有现代文学作家和评论家都能自觉拥有或者已经拥有,还有沈从文的文学题材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陌生,较比一些习惯于以阶级政治斗争革命的,或者经常用经济、道德的标准进行创作和评价作品好坏的人来讲,是一定没有应有的理解的,在思想与艺术跟“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当然顺其自然。
要是,沈从文在描述自己的湘西世界时,到底向人们展示了哪些生活和思想内容,先从文化学、结构主义的角度去批评,并充分的分析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作品的话,就会轻易地发现,并不像之前的部分评论者说的那样,都是一些色彩别异之作,也不是大多数人认同描绘的世外桃源;而是沈从文描绘的家乡地奇异山水中的生命形态,充分表达了其对家乡特异生命的追寻和思索。沈从文将这种追寻与思索放在了城乡、过去和当下、都市人和乡下人的对照中充分体现。
要是简单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都市的文明不仅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更高发展的产物。在沈从文的眼中都市文明和湘西的文明已经从抽象的意义已经转化为鲜明生动的美学概念。在沈从文的眼中现代的文明受到金钱、地位、名分的影响,生命的形态已经变得黯淡、枯瘦、苍白;而湘西的乡下文明确实充满了生命的元气。文学的创作通常是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文学的作品就是作家用自己的心灵构建的另一个世界,这个其中同时也包含了对于沈从文对于自己理想追求和对生活的渴望。他的创作题材通常都是采用对比描绘的手法,城乡就是空间的对照,过去和当下就是时间的对照,都市人和乡下人的不同命运对照。沈从文的作品从来都是不作分析,而是通常以一个湘西的乡下人姿态,细致的从详细的历史和现实中发掘审美的片段,沈从文说自己通常都是接近人生,面对世间万物时,都会以艺术家的情感去对待,却不会用那些所谓的道德君子情感,李健吾曾评论沈从文说,他的作品是在画画,不在雕刻,他对待美的是一种不忍分析的感觉,因为他并不想揭露人性丑陋的一面,他对待美,甚至可以从乱石堆中找到可能存在美,他的文学作品是现代任何作家都缺乏的舒适的呼吸。就是因为这样,沈从文以过去和当下眼光对于湘西的人生形态,一方面说明了被现在的都市文明侵染的湘西,也慢慢呈现除了一种堕落的趋势,在社会物质压力的影响下,人们原先拥有的那种单纯、质朴、与自然合律的生命形式已消失殆尽,却崇尚起了唯利唯实的人生观。湘西的有着诗情画意的美丽一面,当然也存在着痛苦和悲哀的一面。例如《从文自传》“一个大王”和“清乡所见”两节中,沈从文就分别讲述了曾在川湘边界打家劫舍、并杀死很多人的一位年青女土匪,在被打入死牢等待死亡时,依旧保持着从容自若、温柔多情、大胆而为表现出了别样的母性光彩;另一个是豆腐店老板,他将商会会长已经死亡的女儿从坟里抛出犯了奸尸罪,在临刑前没有一丝的恐惧,就只低头看犯罪时摔伤的脚,满足、微笑的连连说道,美得很,美得很!这种别样思维生命中的“美”,既能够给都市生命缺少的强悍和自为提出了补偿与改造,但表现出的“古今如一”、“原地打转”的生存、生活方式,却会让人感到痛苦和担忧。虽然看事是将生和死、杀和被杀作等量齐观,可能表现了生命的庄严和豪放,可是也使生命变得浪掷、草菅。还能够说,当生命达到最强力时,也就到了最为黯然的状态。
文学具有对灵魂的改造功能,通过营造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来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沈从文的湘西类作品,就进行了纵、横维度对照,为人们构建健康、美丽的人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