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熠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威海 264200)
选择题是初中生物学科不可缺少的一种客观性题型,因其知识覆盖面广、容易评判对错、客观性较强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使用一些应用程序即时评判客观题的评价反馈方式被很多教师接受,选择题越发受到青睐。网络共享、教辅资料也让选择题海量涌现。可是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海量的选择题中,要选出质量高的题目却并不是件易事。而要全部自编也是件耗时费力的大工程。借助共享的选择题资源,按照教学测量需求进行改编,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一道选择题的发现、改编、成题的过程来总结选择题改编的技巧和方法。
翻阅网络或教学辅导书中的试题资源,往往会碰撞生成灵感的火花。如下面的这道题。
原题: 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时还不至于被破坏。有人在做馒头时喜欢加大量的碱面,长期食用这种馒头,容易患脚气病。其原因是
A. 高温会破坏维生素B1
B. 碱能够破坏维生素B1
C. 面粉中缺乏维生素B1
D. 患者吸收维生素B1能力较差
解析: 这道题预设的测量目标不够清晰,题干中虽然出现了“维生素B1”“碱”“脚气病”,似乎是关于“维生素B1”缺乏症的考查,可是选项中只出现了“维生素B1”,可见没有知识目标的测量。可能预设的是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考查,想通过“长期食用加碱馒头易患脚气病”“维生素B1在140℃时还不会被破坏”这两个条件,推出预设的正确答案“碱能够破坏维生素B1”。然而四个选项中,C、 D与题干信息关联度小,明显是为凑足选项而设,在学生的答题中相关性和迷惑性很小,可以直接排除;选项A可以由题干信息“维生素B1在140℃时还不至于被破坏”而轻易被排除;可选的唯有B。可是预设的正确选项“B.碱能够破坏维生素B1”虽然是为大家熟知的一个常识性营养学知识,然而作为本题的答案却是不严密的,因为通过题干信息并不足以得出这个结论。可见,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推理的成分很少,无法达成预设的测量目标,还会对教师和学生在证据、结论的关系上造成一定的误导。
但是从这道不理想的选择题中可以发现,初中生物学教学和命题在证据对结论的支持度上关注不够。可以将它改编成一道能测量科学探究能力——得出结论中的“分析和判断证据,得出结论”的题目。
第一稿: 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时还不至于被破坏。食用加入较大剂量碱的馒头的人群与食用普通馒头的人群相比,患脚气病的比率升高。综合这两个事实,能支持的结论是
A. 高温能破坏馒头中的维生素B1
B. 碱能破坏馒头中的维生素B1
C. 碱能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
D. 食用加碱馒头可能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B1含量的不足
解析: 首先将原题干中比较生活化的用语“有人在做馒头时喜欢加大量的碱面,长期食用这种馒头,容易患脚气病”改为科学性语言“食用加入较大剂量碱的馒头的人群与食用普通馒头的人群相比,患脚气病的比率大大升高”。将原题干中的设问“容易患脚气病。其原因是”改为“综合这两个事实,能支持的结论是”,让设问直接指向测量目标“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在选项的设置上,保留了原有的A、 B两个与题干相关性较高的选项,将预设的正确答案B设定为错误答案。增加了两个选项C、 D。
四个选项中,A是有明显错误的选项,因为与题干中的信息相左,B、 C是两个有迷惑性的选项,题干中的信息并不足以支持这样的结论,但它们都是基于题干能够做出的推测。只有选项D才是这个事实能够支持的结论。
第二稿: 食用加入较大剂量碱的馒头的人群与食用不加碱馒头的人群相比,患脚气病的比率大大升高。这个事实能支持的结论是
A. 高温能破坏馒头中的维生素B1
B. 碱能破坏馒头中的维生素B1
C. 碱能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
D. 食用加碱馒头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B1含量的不足
解析: 审视上一稿时发现,题干中“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时还不至于被破坏”这个信息其实是多余的,因为题干的叙述中隐含着“食用不加碱馒头的人群患脚气病的比率小”,这已经可以把碱在高温下易分解的可能性去掉了。对该题来说这属于无效信息,所以删掉。
第三稿: 以加“碱”馒头为主食的人群患脚气病的几率,明显大于以普通馒头为主食的人群。由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 高温破坏了馒头中的维生素B1
B. “碱”破坏了馒头中的维生素B1
C. “碱”影响了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
D. 以加“碱”馒头为主食会导致人体维生素B1摄入量不足
解析: 第二稿题干中“食用加入较大剂量碱的馒头的人群”不够严谨,叙述也比较啰嗦,所以改为“以加碱馒头为主食”;题干中“食用加入较大剂量碱的馒头”与选项D中“食用加碱馒头”这两个表述不够一致,改后均为“以加碱馒头为主食”,保持了试题信息前后的一致性。D选项中将“……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B1含量的不足”改为“……会导致人体维生素B1摄入量不足”,让结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更为严谨。
第四稿: 谷物是人体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人体在维生素B1缺乏时易患脚气病。以加“碱”馒头为主食的人群患脚气病的几率,明显大于以普通馒头为主食的人群。由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 高温破坏了馒头中的维生素B1
B. “碱”破坏了馒头中的维生素B1
C. “碱”影响了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
D. 以加“碱”馒头为主食会导致人体维生素B1摄入量不足
解析: 维生素B1缺乏症在人教版教材中以表格中小字方式出现,食物来源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填写。这样的资料不在考查范围之内。所以,为了照顾学生的认知,补充了“谷物是人体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人体在维生素B1缺乏时易患脚气病”这两个资料,保证学生对试题逻辑的理解。
至此,一道全新的选择题诞生了。
回顾这道题的改编过程可以发现,改编时借用的主要是原题中的情境,依据课标和教材设定自己明晰的测量目标;字斟句酌,让文字叙述简洁明了,设问指向明确;保证选项编制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每个选项与题干之间的相关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反复地阅读,发现试题中的不合理因素,加以修正。一道好的选择题不但能够起到恰当的评测作用,更能给学生以正确思路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