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顺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在首场“委员通道”上表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开始,而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招募“不单单从飞行员当中选拔,还要面向社会的相关领域进行选拔,比如相关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大学。不单单选拔男性航天员,还有女性航天员。”
面向社会选拔航天员,对于中国航天来说寓意深远。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此次选拔工作体现了军民融合在中国航天领域的进一步深化。
自从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战略规划引领不断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的时代要求,而在推动军民融合“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
重视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管理等端口不断打破阻碍人才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才能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这样的高精尖领域,对于人才的渴求是毋庸置疑的。过去,中国航天领域大都是“国”字当头,航天员更是只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及。现在国家决定从民间选拔航天员,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更好地实现军民融合,为引进人才而打破旧有壁垒的决心。
其次,在微观层面上,放宽航天员选拔范围是为了适应中国航天高速发展的需要。
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现在中国航天发展速度太快,执行的空间任务越来越多,空间科学研究、实验的内容从单一向多元、从简单向复杂过度,人手不够用了。杨利伟表示,以前飞行任务两年左右一次,将来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期间发射次数明显增加,需要航天员的数量会更多。前两次选拔以驾驶员为主体,根据工程发展需要,第三次选拔将包括飞行工程师,执行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等任务。此外,空间站是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还要选拔载荷专家在里面做实验。很明显,由于“刚性需求”的扩张,选择范围必须放大,否则难以满足需要。
第三,航天员选拔方式的改革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
众所周知,过去航天员之所以是从飞行员中选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载人航天对于航天员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由于太空环境恶劣,往返太空与地球之间的航天员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系统的特殊训练,掌握特殊技能。这些要求对于普通人而言实在过于严苛,所以从本来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就成了各国的惯例,但即便如此,能够最终成为航天员的也寥寥无几。
从民间招收的航天员,其身心素质平均水平显然会低于空军飞行员,如果他们能够入选,说明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太空任务中给航天员提供更完善的保护和更周到的服务。正如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对民航飞行员的视力要求正在逐渐降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