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记

2018-04-09 05:30周武夏丹陈彩连
太空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东方红

文 / 周武 夏丹 陈彩连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蓝图孕育在赤子心中

早在1958年,在苏、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毛泽东便豪迈地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此后,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和准备工作。鉴于国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有关研制卫星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到了1964年,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中近程导弹发射也取得了成功。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总理,认为抓卫星工作是时候了。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副总理,也建议早日制订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1965年5月6日,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开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负责发射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技术抓总,由四机部、七机部及总后勤部军事医学院等部门协作。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 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

▲ “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在总装厂房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国家科委、总参、海军、七机部、发射基地、军事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120名。

中科院裴丽生副院长主持这次会议,会期长达42天。会议对重大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慎重的讨论,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

具体任务是:(1)测量卫星本体的工程参数;(2)探测空间环境参数;(3)奠定卫星轨道参数和遥测遥控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家一致同意中国第一颗卫星在重量、寿命、技术等方面,都要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并做到“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听得到、看得见”。并慎重初战,努力做到一次成功。

总体组何正华建议:第一颗卫星为一米级,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听到,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

运筹在地面决胜于九天

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9月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在技术负责人钱骥主持下,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组建701工程处,由陈芳允负责,开展地面观测系统的方案论证,进行台站的规划、选点,安排地面设备研制;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主持下,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方案的论证。

而正当东方红一号进入攻坚阶段时,“文化大革命”的大火烧进了中国科学院。为平定局势,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批准对国防工业部门的科研院所实行军管,1967年1月之后,科学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一起交给了国防部门,混乱的局面才稳定下来。但遗憾的是科学巨匠赵九章却服药自杀。

1967年3月17日,周总理宣布对从事卫星工程研制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并让他的联络员通知人造卫星研制各大系统,把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名单造册直接报到他的办公室,以减少文化大革命对研制工作的干扰。周总理还多次批示,研制任务由钱学森挂帅,并决定从299个单位抽调1356人,集中进行卫星和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7年11月,为使“东方红一号”卫星不间断地开展工作,组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本体生产指挥部——651生产指挥部,651生产指挥部拿着国防科委的“尚方宝剑”,从卫星设计、生产、试验和物资保证,一竿子插到底,指挥调试卫星研制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环节。

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院长钱学森推荐年仅37岁的孙家栋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在那个派性争斗的年代,抽调人员成了令人头痛的事情,弄不好会挑起事端,影响全局。经过两个月的研究,孙家栋最后挑选出18人,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航天十八勇士”:戚发轫、沈振金、张福田、朱福荣、孔祥才、韦德森、尹昌隆、王壮、彭成荣、杨长庚、张云逸、王大礼、郑忠琪、刘泽光、鲁力、林殷定、王一方、洪玉林。

一颗螺丝钉也不要放过

1970年1月30日,供预期飞行实验用的两级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发射卫星能力。与此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们忍辱负重,殚精竭虑,先后完成了空间模拟实验和地面测控跟踪系统。4月1日,装载卫星和火箭的专列秘密运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4月2日晚上7点半,周恩来召集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专门听取第一线的情况。人们不会忘记,年过古稀的周恩来,趴在地毯上和科学家们一起查看地图,测算卫星飞越世界各城市的时间,他亲自将一些非洲国家的首都写在预报方案中,要让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也能看到中国的卫星。

12天后,钱学森和其他专家一道,再次乘专机到北京向周恩来作发射前的汇报。而让钱学森为难的是,假如发射不成功,卫星上的《东方红》乐曲不但上不了天,反而会葬身大海,这又是一个政治问题。为此钱学森想在火箭的第三级上加一个“过载开关”。但如果发射成功,卫星上天后“开关”出现问题,就听不见《东方红》,那么也同样是件大事情。怎么办?周恩来听说后,和专家们慎重商量,最后要求专家们写出书面报告,汇报中央。

4月16日,周恩来亲自打电话通知国防科委:中央同意摘掉“过载开关”,并批准卫星和运载火箭转入发射阵地。他在电话里跟罗舜初说:“发射现场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检查,一个螺丝钉也不能放过!”

4月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进入2号发射阵地。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19日,各分系统测试。4月20日,周恩来再次打电话叮嘱:“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

《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

1970年4月24日下午3点50分,周恩来总理打电话告诉罗舜初:“主席批准了今晚的发射!”

21时34分,发射指挥员杨恒下达了“一分钟准备”的口令。

21时35分,发射控制台操纵员胡世祥按下了发射电钮。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 东方红一号卫星内部结构

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已经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的乐曲。此刻的酒泉和北京一下子进入了欢乐的海洋,《东方红》从太空传遍了世界。后来,广播事业局送给毛主席两盘遥测信号和《东方红》乐曲的原始录音带,这珍贵的记录一直伴随着毛泽东最后的岁月。

此时的周恩来却异常冷静,在接到新闻公报后说:“我们先等一等,把公报中的有关参数搞准确了,等美国公布后,作个比较,然后再公布于世。”说完在新华社的发稿单上郑重地签上姓名,便连夜飞往广州,赶去参加第二天由越南、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

4月25日,“美国之音”抢先向世界发布了中国发射卫星的消息,并公布了“东方红一号”的入轨参数。结果与中国相差无几。

正准备进入会场的周恩来知道这一消息后,一走进会场就高兴地说:“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相关链接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4条2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东方红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如何用相机拍摄东方红一号卫星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