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平
(浙江省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近年来,在小学教育中,学国学、诵经典已渐渐成为一种热潮。“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人之初,性本善”“道可道,非常道”……在当今很多小学校园中,随处都可以听到这样琅琅的诵读声。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呢?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它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刚劲端庄特点的方块字。学会欣赏汉字,绝对可以作为学习国学的基础。一个汉字,就是一部简易的历史,在汉字的启蒙阶段,教师就应该引领孩子们走近汉字,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与美丽。而汉字具有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的特点,我们又可以通过字形演变的过程来学习,从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再到小篆、隶书,直至当今的楷书。如“日”的甲骨文“”表示在天体形的圆圈“”内加一点指事符号“”,寓意发光是太阳的特性。由于甲骨文刻画不流畅,有的甲骨文“”将天体形状的圆圈刻成五边形“”;有的甲骨文“”将圆圈刻成菱形“”,金文“”延续了其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圆点指事符号“”写成“”,并与方框“”连接,字形由此抽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字逐渐变形成现在的样子。这样的教学,从汉字形体的变化到汉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比较具体而又形象的印象,寓教于乐。汉字的教学还要从造字的意义入手,学习形声字、会意字,从而理解字义,这样的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书法、古诗等进入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乐于接受的。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书法教学。利用每天中午的15~30分钟时间进行书法练习,注重笔顺、笔画、字体间架结构的规范,这样学生对于字体的结构、字形、字义等都有了了解。还可以利用学生放学排队的时间,吟诵国学内容,教师们还不用担心排队时的纪律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学校所采用的“晨诵(早晨诵读国学)、午书(中午练习书法)、暮吟(放学吟诵着国学内容出校门)”的方式,个人也是非常赞同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想要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学生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力度,为国学的学习打好深厚的基础。从读准字音入手,因为在国学经典中有很多生僻汉字,学生平时基本接触不到,可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的途径来解决。另外,还需要学生有一定数量的文字积累,在国学经典中,很多字为通假字,古今意义不同,只有同时了解其古今不同含义,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古文。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成语、俗语、谚语等,只有比较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研读国学经典。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一方法的采用,著名特级教师陈琴老师可以说是为我们开了个非常好的先例。在我校举办的“全国国学经典课程观摩培训会”上,陈琴老师就以她那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吟唱法教学《笠翁对韵》和《赠汪伦》,让孩子们的国学课堂充满了乐趣。而在这样轻松而又欢乐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国学知识,更提高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吟诵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也在逐步提高。可见,声情并茂的国学经典诵读,能让学生的国学学习受用一生。
喜欢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我们正确地使用它,有时候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把小学语文教材中园地里的“趣味语文”合理地利用起来,比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闻鸡起舞”……这些成语本身就是一个个国学小故事,我们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时,可以以听、说、读、写、演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比如“程门立雪”的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我们在课堂中可这样教学:“向人求教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回答:向人求教,需要虚心,更要尊重对方,就像《程门立雪》里的杨时,再冷的天也要等到老师醒来才上前打扰。再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看问题:如果你们去向老师请教问题呢?学生回答:我们如果去老师办公室请教问题也一样,需要先敲门,等老师应允了方可进入。成语的学习可以是教材的篇目,亦可从课外引入。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一讲这样的成语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语故事的精彩,从而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的道理,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更深入地理解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来看,除了一、二年级的新版部编教材以外,其他年级的教材中,从《古诗两首》到《学弈》,再到《两小儿辩日》,寥寥几篇,国学内容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国学经典读本,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年段特点,因材施教。以本校为例,目前本校使用的教材为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使用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传统蒙学的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三、四年级系统学习《论语》(选)、《大学》(选)、《中庸》(选)、《孟子》(选);五、六年级重点学习《老子》(选)、《庄子》(选)、《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历代美文选》。这些经典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而通过我们学校近几年对这套教材的使用发现,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就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红甫和陈琴老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国学经典课程教学观摩培训会”上,对这套教材也是赞不绝口,我想必有其可取之处了。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国学文化校园,对于将国学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学校对于这一点,早在建校之初就已考虑周全:进入校园大门便可看见矗立于眼前的“五常廊道”,每扇门柱上分别镶印着“仁、义、礼、智、信”的各种书法体,这是儒学最为经典的道德要求。每年的开学季,五常廊道就是孩子们的成长门,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走过五常廊道,意味着孩子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每一位本校的学子将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努力成为有德行、有准则、有文化的好少年;每年的毕业季,六年级的孩子们将带着老师和同学的嘱托,走出这五扇门,带着为人的道德要求,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五常廊道,走进走出,为的就是给孩子们开启一扇做人的礼仪之门。廊道旁有两只造型别致的青花瓷碗,一只碗口朝上,寓意应做博学之人,广纳天下所有;一只碗口朝下,寓意应行规范之事,自觉人间礼酬。碗身上写着“养习、明志、炼能、厚基”四个词,则表示为人需养习明志,做事当炼能厚积勤求。“百家姓墙”上,篆书雕刻,凡是就职于我校的教师,在上面都能找到他们的姓氏,在这里就读过的学生的姓氏,也即将出现在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墙上。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学校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和孩子们发生对话,对于学生来说,也多出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学校还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校园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国学的滋养和熏陶。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如何让国学经典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倾心倾力,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看作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努力寻求更多更好的有效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