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17日上午,伴随着宪法宣誓仪式的结束,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正式就职。回首宪法宣誓制度,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设想,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将其上升为宪法层面的具体规定,不断提高的地位彰显的既是宪法本身的重要性,更是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早在《晏子春秋·谏上九》中就有这样的论述:“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如今,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传递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而中学的法治教育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学科。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政治与法治》列为必修课程,将《法律与生活》列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将《法官与律师》列为选修课程。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如何引导中学生增强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对法治的忠诚与信仰,是当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以《政治生活》第四课中的“政府依法行政”为例,浅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渗透法治意识。
依法治国方略分别对公民、执政党、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社会团体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旨在维护公民的权利,约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
洛克说:“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授予的,所以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就是依法行政。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接热点,创设情境,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让课堂回归“育人”的本质。从情境创设的形式上看,可以运用“政府专项行动”的情境创设。从情境创设的内容上看,可以挖掘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城管治理学校门口流动摊贩”“城市建设与拆迁”“地沟油整治行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化的课程中,在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素材中,站在法律层面分析政府部门有没有做到依法行政,让学生明白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革命。
法律信仰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在心理上的认可和信任,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尊重和遵从。当学生厘清政府依法行政的概念、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做法后,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法治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公民在经济生活中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政治生活中要依法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在文化选择中要将尊重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统一。这些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也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坚守的基本规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上承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下接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材中处处渗透着法治意识,如用法律和法规约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使公权力人员行为等。教师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进行法治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依法治国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