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萍飞
(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
故事1:班队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回馈小调查——“请找出家中三件常用的家务用具,看看一周中爸爸、妈妈和我各用了几次。”当时设置这个环节,我的预设目标是想让学生通过调查体会父母的辛劳,进而感激父母为家庭的付出。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课堂意外令我始料未及——
师:上周,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做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把调查结果汇报一下。
孩子们踊跃发言。很多学生在我有意识地引导下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我暗自高兴。这时意外出现了。
生甲:老师,这三样家务用具,一周来,爸、妈和我都用了0次。
师诧异:为什么?
生甲:我们家所有的家务都是奶奶做的!
生乙:老师,我们家所有的事情妈妈也都让一个阿姨(保姆)做的。妈妈从来不干家务。
部分学生响应。当时我有些着急,怎么才能把学生的话题牵回来呢?他们只是如实地反映了生活,可再讨论下去,只会离我的预定目标愈行愈远。没办法,我只好换思路。
师:其实,父母的辛苦不只是做家务,他们为了养家,为了让你们过上富足的生活而辛勤工作——
生甲:可是妈妈没有工作,她每天不是去打麻将,就是去做美容。
生丙:我想做家务,可我爸说不需要,他让我读好书,以后赚大钱给他花就是孝顺。
更多学生响应了。我哑然。孩子们清澈的目光使我发窘,怎么办?我不停思索着对策。下课铃适时地响了,我潦草地总结了一句:“不同家庭会有不同情况,绝大多数父母都为我们的家默默奉献着。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接着,我近乎狼狈地走出了教室。显然,我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面对这个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我没能把它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故事2:班队课“家庭收支我知道”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了解家庭收支情况,理解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学会合理安排家庭开支,树立节约意识。
课上,我先让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来源。在肯定了父母劳动所得报酬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后,意外又出现了。
生甲:老师,经常有叔叔阿姨到我家做客,他们都会带着礼物,这也是收入吗?
在我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另一个学生又举手了。
生乙:老师,我们家也是这样,而且爸爸老是有人请吃饭,这算不算节省了家里的开支?
两个学生的表情无疑是肯定的,很多学生都疑惑地看着我,而这对于我又是一大考验。这是不是家庭收入来源?如果是,该如何让学生了解这是不正当收入,前提还不能伤害两个孩子单纯的心灵;如果不是,把这牵强解释为人情往来,又觉得是在糊弄孩子。两厢权衡取其轻,我只能把这定位为中国人之间的礼尚往来。
两次活动下来,我几乎汗流浃背。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现在追求生活化的课堂,而这两个课堂意外事件赤裸裸地反映了我们的某些社会现实。如果留心,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功利了:家境好的学生在同学中特别受追捧;生日请客的孩子也逐渐增多;学生身上的名牌服饰也日见丰富;节假日给老师送礼物的孩子也多了,有的甚至撺掇父母到老师那儿“走后门”;更有甚者,竟学会出钱让同学背书、写作业了……我不禁想问:这是谁之过?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的,但孩子连接社会的直接纽带就是家庭,正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灵被严重污染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最早向孩子传授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场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儿童。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家庭中,形成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整个家庭的气氛,育儿方式,父母的期盼,父母关系等,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向孩子渗透,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是一面镜子,父母的缺点必然会反映到孩子的身上,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如果父母在喋喋不休地要求孩子埋头苦读的时候,自己却心安理得地在一边“垒长城”,或看手机、玩游戏,怎么能使孩子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孩子太小,他们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作为老师,我又不能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家长的做法不对,但怎样引导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着实思考了很久。
首先,找到源头进行疏导,利用家长会与家长们进行了一场思想交流。我有意识地把这两个意外事件在会上做了分享,然后让家长们随意谈谈感受,再向他们阐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希望,让家长配合学校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平时在家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关注孩子思想动态,不要给他们灌输过多的“成人观念”。
接着,我又在班级推荐了几篇有关立志、节约、廉洁等文章供学生赏读。同时试着从细微处入手,关注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利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素材,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开展了评选最洁净课桌、赚10元钱计划、评选劳动之星、废品回收等活动,并召开了几次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表演小品、扶与不扶之我见辩论赛、我给县长写封信等方式让他们讨论诸如“钱真的是万能的吗?”“助人为乐”“劳动光荣”等话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生活的道理。
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我却并不乐观。教师能做的毕竟有限,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仍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真心希望,在所有教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能够干干净净、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