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二中学
蔡莫明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中,时时受到优美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势必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他们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通过教师的“宣讲”获取知识,而是在与学习伙伴的协同互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得的。因此,在这节活动课上,我大胆实践,将学生们分组,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下面让两个小组带领大家畅游二中,去感受它的文化气息吧。
(一)小组一:发现美——校园环境之优美。
组长:环境是学校育人之舟,校园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校园中畅游,每一个景点、每一个角落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优美。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我们的校园吧!一定要边欣赏边体会它的美哟!
学生1:学校的樟树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着一身绿装来展示勃勃生机,就像我们的青春,用拼搏和奋斗展现勃勃生机……
学生2:当瑟瑟的寒风迎面扑来的时候,仍着绿装的香樟树便成了一处别致的风景,让世界充满生机,仿佛春天从未离我们远去。
学生3:在校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每走几步,眼前的景象就会随之变换,道路、建筑物、花草树木,相映生辉。
学生4:秋季开学之时,满园桂花飘香,寻香而至,那桂树林立处为秋色又添一抹亮丽的风景。桂花和秋天相像,一样拥有平凡的外表,一样拥有深厚的底蕴。
学生5:伫立在高三教学楼旁的生物地理园,为正在埋头苦学的高三学子设计了一条焕发勃勃生机的、诗意盎然的小道。
学生6:秋意渐浓,足球场上大片的青草虽已枯黄,而周围的树木却还是绿得发亮。树影斑驳的运动场,让人突然有种想脱下外套运动一下的冲动。
……
(二)小组二:探究美——学校文化内涵之丰富。
组长: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学校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为突破口,以发挥文化环境育人功能为出发点,现在已树立起完整的学校文化形象,赋予校园丰富的生命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解读、感悟我们校园的人文环境吧!
学生7:每每徜徉在瑞峰书院文化长廊,那代表踏实厚重的深红色,就会提醒我要做一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学生8: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瑞峰书院作为一个承载着百年历史文化的教学遗址,它曾为清远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们学校以百年老校遗址文化为支撑,全力打造以“书香校园”为精品的特色文化品牌。但我们又有几个人深刻理解了“做山一样的人,行稳致远,勇攀高峰”这一瑞峰精神呢?
学生9:学校以香樟树为校树,寓意着扎根教育,清香溢远;以桂花为校花,取义于李清照《鹧鸪天》中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喻示二中学子如桂花般平凡,却自有个性,绝不甘于平淡,坚信几经奋发,我们终将成为一流的学子。
1.发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学生们身处校园,时时刻刻感受着校园文化传递的教育讯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托校园文化环境这一载体,渗透学校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2.努力构建开放的政治课堂。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摒弃以往“教教材”的理念,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坚持“用教材教”的观点,努力构建开放的政治课堂。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领悟身边的自然美、人文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可以开设室外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大自然,甚至走向世界参观游览,使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美育教育,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得到的是真切而持久的人生感动,提升的是真切而持久的美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