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通贤中心小学 张连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随着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更新,写作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写作教学工作现状,做了如下分析:
我在平时批改作文时就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如出一辙,缺乏真实性。写乐于助人,就是帮助邻居奶奶洗衣服,做饭等;写自然美景,写游记,都是北京长城,杭州西湖,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写美好品质,都是为国争光,勤奋好学,拾金不昧等。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战胜苦难”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为了写“诚信”编造“捡到一万元”的故事。文章没有创意,习惯用老眼光,旧思维去表达,缺乏新鲜感。
写作模式非常单一,对于同一类型的文章,文章开头,正文,结尾都已成了模式化的板块。有些作文是采用华丽的辞藻堆叠而成,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例如今年九月份,上杭县教育局开展“喜迎十九大,争做文明人”的征文活动。在上交的文章中,好大一部分都是上网摘抄一些空话,套话,泛泛而谈,根本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用具体的例子去充实文章内容,类似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较少,缺少语言素材的积累,不懂如何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说的内容。“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说明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来自千锤百炼。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平时不练笔,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有的用词马虎,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表达不够正确。
日本心理学家大桥正夫指出“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能驱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主动学习相关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必然对自身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帮助,从而乐于表达。
教师在第一学段,要求孩子写话,就要多鼓励孩子说完整的一句话,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第三学段开始习作,可以采用先说,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后再动笔写。还可以根据作文要求提供相应的情景表演、活动体验,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也容易引发其表达的欲望。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素材的积累。如何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
(1)注重生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指导学生多观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引导学生把素材转向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要写“有意义的”更要写“有意思的”,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的体验中活动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2)注重阅读积累。作为一名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学识。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提高写作能力。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
总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要想有新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朱熹说过,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教学新教法,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