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阅读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2018-11-29 01:13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马晓霞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8期
关键词:流云领会颜色

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马晓霞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阅读能力,大多数教师将其简单视作对文本的理解,因而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将自身理解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不仅效果不好,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其毫无益处。对此,教师要积极改善,创新引导,基于文本与学生对话,尝试超越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一、立足文本:主动对话,突破难点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的文章虽不都是名篇佳作,但其典范性不言而喻。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将其视作教学的重心,引导学生感受,领会其中内涵,以此加深对内容的感知,进而展开积极思考,深化文本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立足文本、学好文本、用好文本,以此奠定基础,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充分准备。所谓“立足文本”,不是新课程要摒弃的烦琐分析,而是要紧扣文本,让学生主动感知,在与文本“相遇”的时间里与其对话,进而深入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加深感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要“站稳”,首先要做的就是“抓牢”。因此在阅读课中,首先要让学生扎实掌握重点词句,以此深入、有效地探究,让教学更高效。每篇文章都有重点,如何体现呢?就是借助文中重要的词语。如在教学《水》一课时,考虑到苏南的孩子没有缺水的经历,这与文中要表现的主题相矛盾。这时就应思考: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缺水的感受呢?显然,这就是文中的重难点,如何突破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就要在文本分析上下功夫,在探究第一自然段时就要抓住其中的量词引导,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缺水的感受,尤其是其中的“十公里”“一个小时”“一担水”等,这样强烈的对比就能充分启发学生,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也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具体实施时,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随后画出关键词语,之后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最后在班级汇报,以此得出各种结论。有的学生从“一个”一词中感受到这个泉眼对于整座村子的人都很重要;有的学生表示,从“一个小时”中体会到人们要获得一担水十分困难,需要等很长的时间;还有的学生发现为了挑一担水,那里的人要花四个小时来回走路,其过程的艰辛非一般人能承受。由此,学生便在讨论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逐步靠近主题,借助重点字词的理解不断突破。

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关键字词的理解中深入文本展开探究,以此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能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及时点拨,适时引导,以此激发学生,让其收获更多体验。

二、超越文本:开发资源,个性解读

立足文本是展开阅读探究的基础,是整个教学中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语文实践不能止于“立足”,还应该“超越”,以此突破时空限制,让文本回归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中,以此培养学生能思维能力与探究素养,初步感受阅读意义。

所谓“超越文本”,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积极开发隐藏资源,将其融入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而对于学生,要关注生活,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将其迁移到文本理解中,不断深化。这就好像自然主义中所倡导的“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具体引导时,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文本做出个性化解读,以此促进其理解,充分领会“将会像第一次创造一样新鲜、一样有独创性”,并且作者的“创作只是在阅读中才能完善”。此外,新课程还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互作用,即“意义”与“理解”并不在于文本,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这就使得多元理解与个性化解读十分重要。基于这一目标,在教学时就要加强引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其多元思考,不断将思维拓宽,以此提升学科能力。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文中用了很多词汇来形容流云的“五彩斑斓”,如“银灰”“血红”“绛紫”等,在这一处由于“颜色”的加入,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学生思考也很积极。这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不是说“五彩斑斓”吗?应该不止这些颜色。对于这一问题,我随即引导学生说出更多颜色,如“粉红”“天蓝”“鹅黄”“草绿”等,听起来十分诱人。可能文章中的流云没有这么多颜色,作者说的“五彩斑斓”稍有夸张,可能只想传递“流云颜色很多”的信息,但是别处的流云说不定就有这种颜色!既然学生说出了这些颜色,就说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领会了“五彩斑斓”的含义,将其反映到互动交流中。想到这一点,我也就释然了,随即加入到学生中,与其一起分享流云色彩之美。

这样一来,基于生活,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让其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以此加深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收获快乐,放飞想象。

三、回归文本:领会主题,深化思考

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学生受到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文本的解读很难做到准确、适度。这时,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就要及时刹车,以免把握不好方向,将学生引向错处,从而出现“散乱的活跃”,这会让语文课失去自己的味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强重视,超越文本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是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可过分跳跃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文本的回归,即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应有的面貌,切不可出现价值观错乱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理解,增加积累,夯实基础,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在不断认知中体会其“语文意味”。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价值导向,充分揭示语文“文道统一”的特点。如在教学《水》一课时,在整体感知和细节探究后,就要带领学生领会文章主题,引导其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对此,要引出该单元练习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即“节约用水”。这样一来,不仅能促进课程资源的整合,鼓励学生探究有关节约用水的知识,还能促进其思考,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进而把握文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各类竞赛、抢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主题理解。经历了这一番训练后,阅读活动没有随即停止,而是要让学生再一次回到文中,让其“二次阅读”,加强与文本的接触,让其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以此深化阅读感受,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便能将深刻理解与个性解读融合,让学生基于文本深入理解,充分把握主题,即“作者以乐写苦、苦乐交替的方式表现出了水资源的珍贵”。在这一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领会主题的基础上,让其回归文本,进一步拓展,迁移写作:每年,我国大部分地区要遭受干旱,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是否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提出一些建议?

借助这样的引导,便能激发学生,让其在“安全区域”内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深化文本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领会要点,以此深化思考。作为主导,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关键处启发、引导,以此促进思考。

总之,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与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标准》中“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不仅能打破传统,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阅读感知的乐趣,还能走近作者,与其对话,进而促进自身感悟,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流云领会颜色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流云似水
流云
流云之韵 知竹之喜
高天上流云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特殊颜色的水
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