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欢
摘 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经典文献,它的精神实质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关键是要关心群众生活,正确的工作方法则是关心群众生活,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利益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确保人民切身利益的到保障。
关键词:群众路线 工作方法 当代价值
一、《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的发表背景
该报告发表在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而报告的目的就是要在国民党反动派多线封锁且革命根据地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要求党员同志关注群众生活上的困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将群众组织起来,武装群众,共同粉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一)发表于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开幕,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开幕。1934年《红色中华》(特刊)第五期的第一版全版刊登了毛泽东在会上所作《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总结两年多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着重讨论了动员、组织和武装群众,集中一切力量开展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问题。
(二)发表于革命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期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第五次“围剿”,对苏区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多重打击。第一,在经济上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政府加强对苏区封锁,在靠近苏区的白区实行油盐公卖,按人头销售。与此同时,设立卡哨,禁运来往物资,既防止白区物资进入苏区,又阻拦物资从苏区流入白区。另一方面,关卡设立对苏区影响显著,首先,直接导致苏区的外来品数量骤减,受供需关系影响使得苏区物资价格高昂。其次,物资流通不畅导致苏区农产品滞销,由于农产品无法进入白区,使得农产品价格跌落,从而导致苏区的经济日益恶化,商业凋零,最终结果是苏区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从根本上影响了革命。中共机关报刊《红色中华》第146期(1934年)记载,“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目的,在于破坏红色区域,破坏正在前进的红色区域的经济建设工作,破坏已经得到解放的千百万工农民众的福利。”[1]第二,政治上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提及“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攘外安内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意争取民心,稳定政权。蒋介石认为“中共严密的组织使其具有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是中共能将自身实力充分发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国民党政权自身则“政府自政府,人民自人民,军队自军队,各不相谋,甚至省政府和县政府之间,也不能十分联络得好”。因此,蒋介石反动政府也积极调整乡村政策,进一步协调好与群众的密切关系,愈发重视群众的力量。第三,在军事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不断增加兵力,并依计堡垒战术,企图以这种残酷的手段来消灭革命根据地,将革命扼杀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
二、《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揭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与完成革命任务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关心群众生活,必须落实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利益上。
毛泽东坚持从问题出发,提出要坚持把完成革命任务和关心群众生活两者结合起来,处理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他告诫各级党员干部 “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是能够将“革命发展到全国”的根本。
关于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经济工作是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等一切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中国共产党要密切党群关系,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就必须首先解决关系群众生计的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毛泽东批评了将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对立起来的两种错误观点:“那种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这就不是服从战争,而是削弱战争。”“那种认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2]
(二)注意工作方法,坚持正确工作方法是完成党中心任务的保证。
毛泽东认为,工作方法,尤其是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关系完成革命任务的重要问题。他形象地比喻道:“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明确指出,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工作方法,那么“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工作方法始终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对于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强调,做好群众工作,要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曾经看见这样的情形: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它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3]
与此同时,毛泽东亲自调查参与调查,通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详细地考察研究了长冈乡的各项工作,例如比较红军扩充情况“一、全乡四百三十七家……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当红军,八十;一九三三年当红军一百三十九。”[4]撰写《长冈乡调查》总结长冈乡的成功经验。
三、《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认为,党的事业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消灭一切反革命,关键在于党的各级干部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问题。始终重视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仅为当时争取革命胜利带来积极影响,而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唯物史观中人民力量的彰显,是对我们党群众路线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时代实践要求的理论升华。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个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对巩固和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坚定决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对巩固和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坚定决心。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多次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以人民为中心”是最大的初心。
(二)实践价值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情、民情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接踵呈现。要始终把群众利益置于首位,将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个环节,“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努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需要什么,改革就要稳抓什么、推进什么、创造什么,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用实际行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用实际行动维护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利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关于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凸显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人民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为邦本的动力源头,恪守发展为民的根本要求,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民意为重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 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02
[4]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李 叶,谢 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