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墙体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在工序上对于后续的施工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在结构中,对于建筑的安全条件产生了明显的制约,降低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功能性与安全性。由此,本文从建筑施工中,诱发墙体裂缝的常见原因展开分析,并对具体的施工防治技术手段进行讨论,为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水平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 墙体裂缝 防治方法
引言:建筑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工程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建设任务,必须在丰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改善工程的连续性与质量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建设项目的应用价值。所以,更应当重点管理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的墙体裂缝问题,在完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为促进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建筑施工中出现墙体裂缝的原因
(一)施工设计
设计方案的内容是控制执行的基本手段,然而在实际施工设计过程中,对于技术执行方法的说明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性。虽然会执行相关的墙体防裂缝执行预案,但不是与实际施工条件相背离,就是缺乏现场实务操作的相关知识。因此,经常会由于施工设计的不合理条件,对工程现场作出错误的参数指导,故而引发墙体裂缝等问题。
(二)地基沉降
地基沉降问题,是诱发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土质较软的地基工程项目中,经常会出现墙体开裂的问题。从技术原理角度出发,出现这种开裂现象,主要是由于建筑结构的刚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当建筑的施工材料无法满足剪力要求时,就会直接出现墙体开裂的问题[1]。以窗间墙体的水平开裂为例,如果地基条件发生沉降问题,并在沉降的过程中收到阻力,就会使得窗间的墙体增加水平方向的剪力强度,进而诱发墙体开裂。
(三)温度应力
施工过程中,如果在建筑体不同部位上的温度差异条件较大,却不能保证建筑内部与外部温度的协调统一,就会诱发出现墙体开裂的问题。而这种开裂大多表现在钢筋砼结构中,并在表现形式上,出现水平缝、垂直缝、八字缝等多种类型。
(四)施工质量
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墙体裂缝的产生,这种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技术手段上,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与配比中也同样存在。例如,在搅拌砂浆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操作人员的搅拌不均匀,致使砂浆的强度水平过高,在水泥、砂浆、含水量的不同配比中,导致干缩条件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防治施工墙体裂缝的有效技术手段
(一)提高设计科学性与适应性
在设计内容上的优化,必须要对防裂缝结构与材料内容进行优化管理,并在相应的地基条件设置中,对土层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保证建筑的刚度条件,从而预防可能出现墙体裂缝问题[2]。例如,在对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质条件的工程项目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应用相应的特异化技术处理措施,对强度条件进行优化,并在相邻建筑体间,设置充分且可靠的缝隙结构,从而保证技术应用环境的稳定条件。同时,在对沉降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应保证建筑体沉降量的一致性,从而降低相互之间的影响力水平。
(二)地基沉降处理措施与技术
为了防止地基沉降问题的产生,必须对地基执行有效的加固方案,在对其进行中和处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上层建筑的施工条件与水平,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方法上,需对沉降缝条件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尽可能的应用轻型并具有一定柔性条件的结构,完成地基设计与施工。
在沉降缝的技术处理中,必须注意上部结构的刚度条件,尤其在沉降缝的附近位置应在每层增设圈梁结构,并采用构造柱的方式进行加固,从而保证结构载荷条件的有效传递。同时,在悬挑梁计算过程中,应在明确受弯钢筋配置数量条件的基础上,对抗剪力数值进行计算,以保证承重能力的合理化水平。通常情况下,悬挑梁进入支座的长度应大于等于悬挑梁结构的2.5倍。当采用混合结构的沉降缝设计时,需在两端应用满堂红基础,并将沉降缝设计为双墙式结构,以此保证沉降缝的应用合理性条件。注意,在应用防裂缝技术进行处理时,应将砖结构进行完全浸润,以此提高砂浆的和易性条件,提高强度水平。
地基负载的技术处理中,完成开挖基槽操作后,需对其進行钎探处理,当探测到软土层后,需对对其进行技术强化措施,完成巩固后在继续进行施工,以此维护地基的强度条件。注意,当进行土壤补充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填入土与原土的一致性水平,并将每一土层进行同质化操作,以便保证一致性条件。
在建筑的大窗口结构下部,是最为容易受到地基条件影响而产生裂缝的内容,必须在进行技术助理的过程中,通过反砖旋与混凝土梁结构对其进行巩固,以便改善窗台的变形条件,从而降低发生裂缝问题的概率。并在对窗台进行砌筑的过程中,严禁使用半砖进行处理,以此提高结构的稳定性[3]。同时,在窗洞下的结构中,应用40m参数条件的钢筋混凝土,对窗下角进行加固,并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另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由于机械振捣的操作难度较大,经常降低芯柱的质量水平,以此增加裂缝产生的概率条件。所以,工程中可应用240mm×190mm结构参数的构造柱替换暗芯柱,以此提高强度条件。注意,在执行这项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为拉结筋做好预留,以便保证建筑体的抗震性水平,从而保证芯柱的质量价值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施工操作的温度应力控制
为了有效降低温度应力对建筑墙体裂缝的影响力水平,需在建筑无盖的位置设置必要的控制风条件,并将其间距条件控制在30mm左右。如果工程建设中,现浇筑混凝土的挑檐长度水平在12m以上,需在其中设置相应的隔缝结构,并将宽度水平保证在20mm以上,以此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水平。在进行嵌缝处理的过程中,需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合理的应用油膏物质,对其进行处理,尤其在灰缝钢筋的处理中,必须注意以下的技术条件。
首先,应将钢筋设置在强洞口的第一、三道结构中,并保证钢筋的深入条件在600mm以上,同时使灰缝钢筋与建筑配备钢筋的具体条件也大于600mm。由此作为基础,还需将灰缝钢筋进行处理,使其两端锚入与之相交的墙体结构中,保持锚入长度在300mm以上,以此提高执行操作的有效性。同时,在顶层圈梁应用机构中加入45mm左右的遮阳板,以此降低光照条件对结构表面温度的影响,从而限制长时间强光照射下,内外温度条件的高异值水平,在形成条件上,对应力的发生概率进行限制,完成防治裂缝的施工技术处理。另外,再将砂浆灰缝的钢筋锚入结构后,需在保护层的外侧,将长度保持在15mm以上,使上下的设计长度维持在2.5mm左右,以便有效的降低内外温差条件。
除了施工结构上的温度应力控制,必须在材料与操作内容上进行协同管理,以此才能对温度条件的影响力水平展开全面的限制,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强度条件的效果。出现水泥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大都是在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春秋季节,由于其凝结速度较慢,并在此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温度变化,从而产生的裂缝。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在进行抹面拉毛处理的同时,应用早强型的减水剂对其进行补强处理。实验研究表明,在5、6、9月份将切缝的时间缩短1-3小时,可以明显的降低裂缝发生的概率,具体到5个百分点左右,是较为有效的施工操作方法。
(四)施工规范中的技术与方法
建筑工程的墙体砌筑阶段中,必须保证建筑施工材料的質量水平,才能使其强度得到充分的控制,从而有效的降低产生裂缝问题的可能。尤其是在砂浆材料的处理过程中,必须执行科学的操作方法,保证墙体的抗拉性条件。
例如,在实务工作中,需将砌筑的高度控制在1.5m以内,并在水泥混合砂浆与水泥砂浆完成凝结后在完成涂抹操作,以此提高砌筑的有效性。同时,在进行砌筑时,切忌对墙体进行打凿操作,从而保证整体的砌筑水平得到控制,使砂浆保持在相对较为饱满的状态水平。
另外,为了强化材料的抗裂性强度,可以在进行混凝土处理过程中,应用“双掺”技术对其进行优化,并在外加剂EA-1的应用过程中,提高墙体的和易性水平,使其内部游离水的蒸发渠道被限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水平,从而增加结构的拉伸极限条件[4]。由此还需在浇筑的过程中对施工方法进行规范,通过完成后的浇水浸润,使其功能性得到保证。注意,在执行此项操作的过程中,严禁其表面存有技术,尤其在浇水时间上,需在降低入模温度的基础上,明令禁止在入泵前进行现场浇水操作。同时,在防护过程中,也需进行必要的管理,在降低泌水收缩的基础上,保证12小时的基础凝结时间,然后在进行浇水掩护操作,从而降低内部颗粒的不均匀沉降水平,提高表面裂缝危害的防治水平。
总结:施工墙体裂缝问题,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通病,必须在相关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通过对地基沉降、温度应力、施工质量等条件的控制与管理,提升建筑施工的有效性水平,保证项目整体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从而将质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使工程建设单位在提高行业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展现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水平,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家宗.解析房屋建施工中墙体裂缝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3):110.
[2] 冯阳.房屋建筑墙体裂缝形成原因及施工防治和技术处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9):159-160.
[3] 王英常.高层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控制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6):259.
[4] 高奇.大体积钢筋砼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9):243+119.
作者简介:梁献良(1970—),男,民族:汉,籍贯:广西梧州,工作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