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提出到最终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分不开,因此,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传统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的冲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之前,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概念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总是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那时候普遍的共识是: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经济只能是产品经济与计划经济。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这是说,当“劳动产品一旦采取了商品形式”,就“带上了拜物教的性质”,“商品的二重性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实际上蕴藏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的劳动”也将“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种经济设想的影响下,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几乎都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无商品、无市场、无货币的三无世界。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在1920年1月召开的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了“逐步以实物代替社会关系中的货币表现,最终解决消灭货币的任务” 。但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到1921年,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中批评了认为共产主义与商业无关的观点,他指出:“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但列宁认为,经过这个“过渡阶段后”最终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仍是一个“三无社会”,这与后来斯大林的观点类似。
二、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
1958年,《红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出,南斯拉夫牛奶过剩的问题是因为“经济企业自治管理、自负盈亏的‘优越性造成的”,这篇文章南斯拉夫的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带有批判的态度”,认为零售商企业受到了“资本主义赢利思想的支配”。显然,当时认为“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实际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本身并不具有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主张允许国民经济中有一部分生产由市场机制来调节。这一论述在旧体制上冲破了一个缺口,代表了在对经济体制认识上的一个进步,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较为彻底的冲破了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标志着对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1992年1月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针对“计划”和“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位的不明确做出了直接的、有力的解释,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随后,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
三、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一方面把地方从高度集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中解放出来,把企业从政府的经济管制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了地方、企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有效弥补了市场失灵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自由、自主、自治的社会正在生成,并推动着国家的转型”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明显提高。根据相关报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变。从1985年到2015,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9089.9亿元增长到了689052.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率达到74.73%。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亿元,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 。
建国以来,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成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西村成雄在1997年2月的《朝日新闻》上发表文章,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用与新中国成立相比拟。他说,“1978年末的转变,可以评价为获得了能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匹配的新的社会凝聚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逐步的迈向了现代化。
[1] 葛林,王立新:《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机制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9页
[2] 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一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300页。
[3] 黄家驹,杨文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58页
[4]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第244-250页。
[5] 《南斯拉夫点滴》,《红旗》,1958年第6期,第88-90页。
[6]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 李婕:《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月29日。
[8] (日)毛里和子等:《日本学者评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载于张惠才编:《韩凤琴译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7月,第436页。
作者简介:张晓俊 民族:汉 籍贯:浙江 出生年月:1994-1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