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占座”现象原因分析

2018-11-28 11:13李树翠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分析大学生

李树翠

摘 要: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研究视角对高校大学生的占座现象进行分析,引发高校大学生站座潮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高校资源配置有限;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等。

关键词:社会学 大学生 占座 分析

笔者自上大学、读研究生到工作一直在高校学习、生活、工作,这期间笔者发现在高校大学生占座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期末考试和各类资格证考试期间更为突出。所谓“占座”,即对座位资源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而占有优先使用权的行为[1](在这个定义中,“优先使用”可能不是很恰当,占座者传递出的信息是希望在这期间内没有别人使用这一座位)。一提起“占座”这个词,大部分人第一想到的对象便是高校大学生,但其实这种类似的行径早就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用一些物品(比如书本、椅子)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将公共领域(比如图书馆、公共停车场、候车室、银行办事大厅)在某一时间段内占有却不使用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占座”。近些年来,占座行为愈加普遍并演变成了一个倍受人们讨论的社会现象。

一、高校资源配置的稀缺性

从博弈论角度看来,在座位资源稀缺时占座现象有其必然性,强行取缔需要监督者支付高昂的成本[2];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占座现象是一种稀缺资源配置的现象,占座行为是自发性的恶性竞争行为,而对校园占座现象的治理实际上是解决资源配置中恶性竞争的问题[3]。在很多的观点中,占座者大多被冠上了“自私自利”、“没道德”等名头;但如果站在占座者的角度来看待占座,会发现占座者可能是出于各种不同的迫不得已的原因占座,比如占座却有要事、占座者过多导致自己不占座就没有座位,并为了占座付出了成本和代价,比如花时间提前将物品放在座位上、放置的物品可能会丢失等,因而对占座者来说,反对的意见可以说是“慷他人之慨”。在大部分情况下,关于占座的争吵都是无法绝对理清对错的,并且将每一件占座事件当作孤立事件、分开考察显然是不可取的。因而抛开其中的价值对错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把近十多年在中国社会中所发生的占座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如何看待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就很有意义了。

通过观察发现,就“占座”这一行为而言就特别有意思。就以最普遍的高校大学生图书馆占座为例,书本是怎样被赋予上了“这儿是我的地盘”的含义的呢?第一个占座者(称呼其为A)将书本放在一个理想的座位上,对于A来说,理所当然地建构出了“这是一个已经有人的座位”,并将这个空位赋予上了书本所有者所有的意义。其后再有人(称呼其为B)进来的时候,A与B就以书本作为载体进行了一种非语言沟通下的互动。倘若B共享理解并接受了A对于书本的意思,占座行为就能进行下去,A与B间之间也就进行了一次不同时空的互动,而书作为知识载体、学习工具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被忽视了。倘若B不接受A对于书本的意思,并且进行蓄意破坏,比如将书本从原处移开或撕毁,那么占座行为也就进行不下

去了。

二、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

占座行为能够持续进行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归因于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正如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新教对于节俭、简朴、勤谨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相似的,中国传统儒学的思想也可能影响着人们忍让、和谐的观念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以忍让或者直白地说以不惹事的态度解决某一件事的心态已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有人戏称“占座的底线是重新找一个位子的动力大于把占座者的书扔掉的冲动[4]”,从这当中也不难看出在有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大部分人,尤其当其主体为自认为“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时,是不愿在公共场合就占座这一问题与占座者进行争吵的,能忍让就忍让,尽量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也可以说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一种体现。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包涵着人们对自我角色的塑造。当某个人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与占座者发生争吵的时候,由于他们的争吵会影响他人学习并打破原先的平静和和谐,他周围的人员难免会产生对他和占座者共同的厌恶,即使他是在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那么他呈现给周围人的形象中难免有了污点。而假如他不与占座者发生争吵并选择重新找一个位子入座的话,那么他也就扮演了一个极有素质、极讲文明的正面角色,同时也会可能使他人对本来无感的占座者产生厌恶感,使其扮演一个负面角色。换一种角度说,如果起先发生了一点骚动,为了迎合观众,即周围观察他们的人,希望尽快恢复安静的愿望,他也会选择不继续争吵下去。因而,对占座视而不见也就成了理性考量下的选择,占座也因此得以持续进行。

此时,我们任然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A为什么要选择占座呢。从实证观察中发现,座位短缺和占座行为的产生有着密切联系[5]。而导致座位短缺的原因则是在座位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件事情在从前不会发生但现在比较普遍的原因却是由于高校扩招政策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数量。由此,也可以看出占座实质上涉及的是有关分配的问题。在从前座位资源充足的时候,人们不会因担心自己没有座位而提前占座,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根据先到的人先选择座位就坐并使用的方式分配座位,当然,不排除有人会因想要理想的座位而占座的情况发生,但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即使最后一人也能有座位以及不会引发群体性占座,因此不会导致占座成为社会现象。而现在,人们就会发现按照从前的分配方式,自己极有可能没有座位或者永远无法得到理想的座位,尤其是处于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类资格证考研期等考试高峰时段,并且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自发地去寻找一种新的分配方式。

而面对这一社会现状的事实是,现代社会兴起,社会行动模式发生重要转变,人们正在逐渐摆脱基于迷信、宗教、习俗和悠久的习惯的传统信念,转而青睐强调效率和未来结果的理性的工具性的计算。基于这样一种转变,当人们考虑是否占座时,就会发现占座的可能损失远小于占座的可能收益,占座也就变得理所应当。同时,为自己赢得利益也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即使不存在韦伯所说的这种理性化,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接受占座。而用图书馆的规则,况且并非每一个地方都存在着禁止占座的规定,而非严格的法律进行约束,人们難免会产生侥幸心理或依旧认为占座的可能损失远小于占座的可能收益,因而这种规则也无法起到长期有效的作用。

三、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在高校,占座频繁发生的原因还在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当第一个占座者出现之后,出于从众心理,也就会产生一批占座者,这群人会发现这种新的分配方式优于从前的分配方式。在这一批占座者中会共享这样一个信念:占座是可行的行为,既然我们已经把自己的书本放在了这个座位上,那么这个座位就是我所占有的,即使我没有使用这个座位,这个座位在我将书放下之后别人也就应该明白并且不使用这个座位。这样一种共识也就形成了他们之间的群体规则。因而,在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占座制度会替代从前的方式,作为座位使用权的分配制度被普遍适用。

然而,虽然占座成为了占座者群体间分配座位的一套群体性规则,但对于非占座者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由于占座者抢先占用了座位却不使用,使得他们既没有位子坐又要白白地看着空位子没人坐,非占座者会不满这一套群体规则,认为占座者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虽然这些非占座者平常可能也会占座,但在这一时刻,他们会强烈地感觉到不公平以及气愤。因此非占座者不会接受这套规则,而仍旧认为从前的分配方式才是合理且合乎道德的。而占座者根据他们所达成共识的群体规则,也会认为非占座者要坐他们所占的位子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的。而这两者间的不同利益,就会产生冲突。

当这两者间爆发冲突后,由于媒介的传播,占座迅速成为了引发全民热议的话题。作为一个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没有明确道德制约、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也就引发了文章开始处的各类思考。而对于占座行为的谴责,一方面可以说是由于外界得知的事实是由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非占座者表现出来而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误导性表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外界作为非当事方而没有任何利益考量直接选择站在道德高地进行思考的结果。在后面一种情况中,评论者作为欣赏双方表演的观众,同时也是由于其自身在网络中想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角色的想法或为迎合主流价值观,可能其本身赞同占座,但这与他人所期望去做的事是一致的,所以作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表现出观众所期望的反对占座的角色。因此在这样的叠加效果下,这种谴责往往会来得更猛烈一些,并表达对占座的强烈抵制和反抗。由此,非占座者在和外界的社会互动中往往由于观众对他们能制止占座的期望而得到坚持冲突的力量,并且可能导致冲突升级。而在另一方面,虽然占座者面对猛烈抨击时表现出的语言回击不那么有力,然而他们之间共识和群体性规则依旧是十分强烈的,这样的抨击无法阻止他们的占座行为,并可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得占座行为愈演愈烈,也可能导致冲突升级。

总之,作为旁观者和身临其境二重身份来看,虽说我们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会完全被这些背景所决定。由于不占座会侵犯我的利益而选择自己也去占座或者由于自己不占座而对占座者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占座成为一种群体规则的时候,不齿于这一行为的人依旧可以坚持自己绝不占座的原则,并且文明地劝阻他人占座。因为虽然我们在被周围世界所塑造,但我们的活动也在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的结构或面貌。假如有一天,社会成员都分享了不应该占座的道德共识,那么占座行为也就不会发生,由于占座所产生的冲突也会消解,也就会达成不占座的社会秩序和平衡。

参考文献:

[1] 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张亚宏.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0)

[2] 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博弈分析[J].吴开明,李淑敏.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1)

[3] 此观点来自知乎,是对占座现象的评论之一。

[4] 校园占座现象及其治理方法的经济学分析 —- 一个资源配置中恶性竞争模型的案例研究[J].龚里.消费导刊.2007(02)

[5] 占座現象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一个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J].阎伟.经济研究. 1998(08)

猜你喜欢
社会学分析大学生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分析:是谁要过节
意外遇见社会学
大学生就业趋势
回头潮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意外遇见社会学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