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华
摘要:良好的产业结构才能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文借助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这三种常用的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对湛江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数据结果对如何优化各产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效益;实证分析;建议
一、概述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关系结构。
“十三五”期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题是以发展为导向,提高产业生产率,提升产业质量能力,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协调。
二、湛江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1.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
2012-2016年湛江市各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情况见图1和图2(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3-2017)。
根据比较劳动生产率公式: = 。用湛江市第i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从事第i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而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公式:。就是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减去1的差。把图1和图2的数据代入相应公式得湛江市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并与同期广东省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和表2。综合表1、2可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湛江市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B1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B2、B3差距很大,说明湛江市二元经济明显。
第二,湛江市第一产业劳动效率 较低,近五年变化不大,变化范围为0.32-0.34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省整体水平。湛江市第一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H1为负数,说明就业比重高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即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冗余。
第三,湛江市第二、三产业劳动效率B2、B3很高,分别约高出全省1.5和0.3个百分点。但第二、三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H2、H3为正数,说明湛江市第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不足。
2.偏离—份额分析
以2012-2016为时间段,把湛江市所在的广东省作为参照区域,则2012-2016年湛江市经济增长量G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
N衡量湛江市第i产业按广东省GDP增长率到报告期所应实现的增长额。它体现广东省整体大环境对湛江市这一小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Σ湛江市第i产业2012年的产值×(广东省2012到2016年第i产业产值总增长率-广东省2012到2016年总GDP增长率)。P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若P>0,表明湛江市第i产业具有结构性优势,促进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若P<0,表明湛江市第i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抑制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
=Σ湛江市第i产业2012年的产值×(湛江市2012到2016年第i产业总增长率-广东省2012到2016年第i产业的总增长率)。D表示该地区相对于参照系产业部门的竞争优势或领先程度,若D>0,表示湛江市该产业相比于全省而言具有竞争力,若D<0,则反之。相关数据见表3,代入相应公式得到表4的计算结果。由表4可知:
第一,湛江市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N=752.15,大于总增长量G=724.21,即广东省整体经济环境有利于湛江市经济增长。
第二,湛江市第一、二产业的Pi小于0,而且第二产业的Pi值的绝对值很大,比第一产业大得多,说明一、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严重。从整体上看,三次产业的P值合计小于0,反映了湛江总体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湛江市第一、三产业的Di值均小于0,说明湛江市第一、三产业相比全省的第一、三产业没有竞争优势。
三、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湛江市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第一,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存在劳动力过剩、缺乏竞争力、内部结构不合理。湛江市二元经济明显。第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吸收劳动能力不足。第三,第三产业缺乏竞争力、吸收劳动力能力不足。
建议:第一,当地政府要加大對从事种植业、林业、渔业人员的技术推广力度、鼓励成立农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效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村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推广高效优质品种,淘汰一部分老品种,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等措施来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以提升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加大对农民的职业素质及技能的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外出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安全问题等措施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大力鼓励私人工业企业发展,使产业链不断向上、向下延伸,做大工业总量,吸收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淘汰一批消耗大、产出低、污染大的工业企业以优化第二产业结构。
第三,依靠湛江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海洋、红树林等特色旅游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特色行业品牌建设,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鼓励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创新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碧瑶.内蒙古产业结构效益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2]李攀.湖北省产业结构效益实证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刘月兰,李豫新.新疆产业结构效益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