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参与强调人的本质属性。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我校历史教研组结合历史课程标准,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烈士陵墓,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下面就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开发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初步统计,我县有古城遗址、古建筑、古墓、寺庙等50多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县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我们长居于太和,应该读懂太和的历史,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地名的来历、历史的沿革、文化遗存。10年来,我们与四屆学生共同做了下列实践活动。
1.参观草寺烈士墓,铭记先烈遗愿。
每年高一军训我校都进行野外拉练,步行去草寺烈士墓。2010年和2016年我先后带过两届学生参观过。
活动建议:查阅太和县志,了解四九暴动。
思考:(1)当年,太和人民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2)我们要继承先烈的什么精神?
2.赴文庙,思孔子先圣。
太和文庙大成殿是皖北地区独存的一座元末明初建筑。
活动建议:认真参观,欣赏其建筑风格。
思考:(1)文庙的来历,思考儒学在历史上的地位。(2)思考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不同。
3.参观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活动建议:严禁在建筑物上写、刻、画,在园区内严禁采摘花草等,不得践踏草坪。
思考:(1)搜集太和在抗日战争时期英烈事迹。(2)了解日军在太和犯下的罪行。
4.了解太和特色小吃——太和板面。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由于它起源于太和县,加之又是在铁板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
学生从介绍太和小吃的来龙去脉,再到深入生活亲自品尝,知道了小吃背后的故事,也吃出了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道德风尚。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结合已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选择相关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下面以“从文庙看儒家文化”为例说明。
我们基于对文庙的考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择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从文庙看儒家文化”。研究目标:文庙的建筑布局与儒家思想;文庙的教育功能。
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后发现,太和文庙在布局上,天圆地方,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和谐中庸等儒家思想都得到了体现。以“中”观念为内核,一条中轴线为主对称。出于对“正”的重视,不论是文庙的建筑单体还是建筑布局都方正而规则。此外,建筑比例协调,相互映衬,印证了儒家的“和”的思想。正是这种外在的表现,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文庙之所以千年不衰,就在于通过它的教化功能对儒学进行继承、发扬和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以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完善。实践活动课与历史课程的有机结合会让高中历史课堂更加有趣,有味,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