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和SPOC的论坛交互研究

2018-11-28 11:29吕春祥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交互

吕春祥

摘 要: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论坛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统计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论坛交互的数量、社会网络关系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比较了MOOC学习者和SPOC学习者在此方面的差异及论坛交互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发帖量的变化趋势和参与讨论人数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发帖者的角色会影响帖子受关注的程度,且大多数SPOC学习者的发帖量高于MOOC学习者;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行动者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孤立点,活跃性较差;参与交互的人数较选课人数来说较少,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扮演着“隐客”的角色;SPOC学习者相对于MOOC学习者具有更高的课程完成率;论坛交互数量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论坛交互数量越高,学习者的成绩也越高。为此,提出若干促进论坛交互及改进课程的建议,为理性看待MOOC与SPOC提供参考。

关键词:MOOC;SPOC;交互;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1-0012-06

一、问题的提出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使得交互一直都是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伴随着在线学习社区的出现与发展,交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交互不仅是课程论坛成员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建构的必要途径,而且也是成员之间进行情感沟通从而形成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到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在线学习社区中的交互问题以及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但是,已有研究基本都是基于传统在线学习社区进行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在线教育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拥有大量学习者的MOOC课程论坛中产生的交互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课程论坛交互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MOOC、SPOC两种不同类型学习者在论坛交互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有两部分学习群体:一部分是自由选修本课程的学习者,他们采用全在线的学习方式,属于MOOC学习者;另一部分是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免费师范生和2015级教育硕士,这部分学习者采用混合学习方式,属于SPOC学习者。除了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完成相关的测试、作业等教学活动外,课程教师还面向SPOC学习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

1.研究方法与工具

为从多方面客观地描绘MOOC课程论坛交互现状,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观察法、统计学研究方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的工具主要有SPSS20.0、Excel2013、UCINET6。SPSS主要用于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Excel用于数据的简单统计和处理及图表的生成;UCINET用于对论坛交互生成的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中国大学MOOC平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综合讨论区为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的时间段为2016年3-6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讨论区的交互记录,并将其保存在Excel文件中。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之前,将课程论坛中能够反映学习者之间交互关系的记录转化为社群矩阵,然后再导入到UCINET中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社群图能够直观地把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但是结点较多时,社群图的直观性就会显得相对混乱和复杂。[1]理论上,UCINET软件能够处理包含32767个节点的数据,但是,从实际操作和运行速度来看,当节点数大于5000时,程序的运行速度会变得很缓慢。[2]如果建立7000×7000的关系矩阵,然后通过UCINET进行分析,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由于节点过多会显得混乱,研究者并不能从其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鉴于此,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分别是开课初(3月7-13日)、开课中(4月18-24日)和开课末(5月30日-6月5日),在3月7-13日这一时间段内,是课程绪论部分内容的学习时间,至此,学习者已经完成了课程学习前的注册等前期活动。在4月18-24日这一时间段内,恰好是课程第六单元内容的学习时间,此时,课程内容已进行到一半。在5月30日-6月5日这一时间段内,是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内容的学习时间,这样也能够排除注册、考试等活动会对学习者交互产生的影响。

三、论坛交互数量分析

1.学习者整体参与交互的数量分析

笔者以周为单位,统计了课程一学期约17周内的发帖量情况。经过统计发现,综合讨论区共有4813个帖子,其中首帖1581个,回帖3232个,参与讨论人数2156人。为了进一步研究发帖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了发帖数量和参与讨论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柱状图,如图1所示。

从图1看出,第1周到第4周,发帖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第1周,学习者刚开始注册参加学习,课程主要內容还未发布,多数学习者可能还处于“迷茫期”,对平台的功能、操作等还不是很熟悉,正处在对平台的探索阶段。经过一周的学习,加上教师与助教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者对平台的功能和操作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学会了在论坛中通过发帖、回帖与同伴或者教师进行互动的方式和技巧,也意识到了论坛对于师生、生生间交流学习的积极作用,因而发帖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整体上来看,发帖量的变化趋势和参与讨论人数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即参与讨论人数较多时,发帖量也随之增加(第17周例外)。因此,可以认为是参与人数导致了发帖量的变化。

2.回帖数量统计分析

回帖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首贴的受关注程度有多高,交互深度有多高。[3]为了研究每一条首贴的回帖量,笔者对话题交流相对广泛的综合讨论区的1581条首贴及回帖以及发帖者的角色进行了统计。

通过统计综合讨论区所有首帖的回帖数量及发首帖者的角色,得到表1和表2所示的结果。

由表1和表2的统计可知:

(1)发帖者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帖子的关注度

教师和助教共发首帖4个,总回帖数为50,平均回帖数为10.2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习者所发首帖得到的平均回帖量不超过2,并且学习者所发的首帖中,有521个回帖数为0。这说明,发帖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帖子的受关注程度,由教师和助教发表的帖子容易受到高度关注,而由学习者所发表的帖子则容易被论坛中其他学习者所忽略。

(2)回复数量为0的首帖数较多

学习者所发首帖中,有521个帖子没有回复,占首帖总数的32.95%。通过对521个首帖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帖人提出的问题是良构性问题,以询问概念、特点等具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为主,并且发帖人在帖子中已自己做出了回答。发帖人自问自答,故而没有引起其他学习者的关注。比如,某学习者发表了如下帖子:

帖子标题:微课的特点有哪些?

帖子内容:教学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左右。

二是发帖人并没有提出问题,只是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感受,这一类帖子通常也不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比如某学习者发表了这样的帖子:

帖子标题:学习

帖子内容:我在等待课件开始学习,期待中……

三是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涉及范围很广,回答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有学习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帖子标题:现代教育技术何时能普照普及郊县的学校?

帖子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何时能普及到普通的郊县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这也从侧面发映出教师和助教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论坛交互中,为学习者答疑解惑,及时给予学习者情感上的鼓励,以维持他们讨论的积极性。

(3)论坛交互参与人数较少

参与交互的人数大约为2156人,而课程总的选课人数达7000人左右,说明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扮演着“隐客”的角色[4],他们很少主动参与到论坛交互中,只浏览信息,而不发表观点。为了对这一现象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笔者将综合讨论区每一条首帖的浏览次数和回复次数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折线图,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浏览次数大于回复次数,直观地对“隐客”现象做了诠释。

(4)论坛交互深度不高

由表2可以看出,86.27%的首贴回帖数量在3次或3次以下,回帖量随着回帖层次的增加呈明显递减的趋势。结合图2可知,虽然学习者经常浏览帖子,但是很少主动去回帖,与他人进行思想、观点的交流,即使回帖也是不同的学习者简单回复一次,很少有回帖者和发首贴作者之间进行的多次交互发生,“只看不回”的现象很明显,种种现象和数据均表明论坛中成员的交互意识不强。

3.不同学习者发帖量对比分析

(1)发帖总量对比分析

为了解MOOC学习者和SPOC学习者在发帖总量上的差异,对两种不同学习者的发帖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多数MOOC学习者仅发表了2个帖子,大多数SPOC学习者发帖量为32,相差较大;MOOC学习者和SPOC学习者的发帖量极值没有太大的差异;MOOC学习者人均发帖量为21.20,SPOC学习者人均发帖量为29.84,相差较小。

(2)首帖、回帖数量对比分析

为了解MOOC学习者和SPOC学习者在发首帖和回帖上的差异,对两种不同学习者发表的首帖和回帖进行了统计,数据统计结果见表4。

四、社会网络分析

利用UCINET软件分析事先创建的关系矩阵,从而得到开课期间三个不同时间段,即开课初、开课中、开课末论坛交互参与者的社群图,并进行优化处理,结果如图3、图4、图5所示。具体方法为:以各节点的中心度(degree)为权重,设置各节点的大小,权重越高,节点越大。在经过优化处理后的社群图中,节点越大,说明该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具有更高的活跃度。

图3中的结果表明,在开课初期有210人参与了交互,共形成了199个连接关系。相对于其他节点来说,ID为40(41301036“赵萌”)、155(H6)、123(41302111“郭佳佳”)、3(41301057“陈小容”)的中心度较高,他们在整个网络中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位于左侧的42个节点和网络中的其他任何节点都没有联系,是网络中的孤立点,在课程开始初期的时间段内,这42人发出的首帖没有得到其他学习者的回复。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在210人中,MOOC学习者26人,SPOC学习者179人,教师和助教共5人,ID分别为169、175、177、181、199。

需要说明的是,这42人发的首帖中,随着课程的进行,有一部分首帖也的得到了其他学习者的回复,只是超出了统计的时间范围,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并没有将其统计到其中。由此也可以说明,学习者发帖没有得到比较及时回复。

圖4中的结果表明,在开课中期有51人参与了交互,共形成了28个连接关系,在这一时间段内,整体交互水平较低。相对于其他节点来说,ID为30(41309055“冉启云”)的中心度较高,说明他在整个网络中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该网络中存在19个孤立点。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51人中,其中MOOC学习者10人,SPOC学习者39人,教师2人(ID分别为40和50)。

图5中的结果表明,在开课末有104人参与了交互,共形成了156个连接关系。相对于其他节点来说,ID为4(41301036“赵萌”)、5(41304040“周媚”)、30(H6)的中心度较高,他们在整个网络中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存在12个孤立点。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104人中,其中MOOC学习者31人,SPOC学习者71人,教师2人(ID分别为1和73)。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交互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