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永奇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是一门“接地气”的课程。按常理来说,学生应该非常喜欢这门课程,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我觉得问题出在“四风”上,思想品德课也应该反“四风”。
一、思想品德课要反对“本本主义”
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课都非常“接地气”,信手拈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或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让学生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到知识、激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成对应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师不是去梳理教材,而是依据教材内容去设计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他们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体验、分享生活和学习的快乐。然而实际情况是有些老师不是设计课堂,而是梳理教材,他们先把梳理的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把教案内容搬到课堂上,做了教材知识的搬运工。这样怎么能使课堂鲜活起来?所以,要想上好、上活思想品德课,就要有大教材观、大课程观,要反对“本本主义”。
二、思想品德课要反对“形式主义”
通过听课发现,现在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不是想着如何构思课堂结构,如何依据教材设计课堂话题和课堂活动。我们不反对教师上课用课件,甚至鼓励教师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但反对唯课件观。我们不反对课堂讨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探究,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但反对为了讨论而讨论。“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也是一样,能做到高潮迭起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课堂高潮不应是教师预设好的慷慨激昂的表演和各种新奇的活动与讨论,应该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随时捕捉到课堂精彩的瞬间和话题,引导学生生成精彩的教学片段。预设的高潮是表演,生动但不鲜活,缺少课堂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自然的才是最美的,一节好课一定要杜绝“形式主义”,一定要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应是挖空心思的展示和表演。
三、思想品德課要反对“师僚主义”
官场上有官僚主义,课堂上也有“师僚主义”。“师僚主义”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一言堂”,不允许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或对自己的讲解有歧义,不允许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师僚主义”表现在课下,就是对学生缺少亲近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但“师僚主义”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这又怎能践行新课标理念,上出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呢?
从各类听课情况看,思想品德课堂上很少有教师能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放低身段倾听他们诉说,与学生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思考、讨论、辨析,在融洽的学习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感悟知识、学习知识;我们鲜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是因为我们教师有时板着面孔,用教训人的语气对他们说教;我们总是抱怨思想品德课缺乏魅力,枯燥而不鲜活,是因为我们没有在课堂上发掘鲜活生动的材料,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我们老是以一副“师僚”的面孔把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又怎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所以,上好思想品德课还要反对“师僚主义”。
四、思想品德课要反对“奢靡之风”
“奢靡之风”不仅仅存在于社会层面,很多时候也反映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比如,为了上好公开课,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得越来越豪华,甚至有时不惜花钱请软件工作者制作动画,对课件进行各种美化等。还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花费成百上千元给学生买礼物,在课前给学生发些小礼物拉近关系,或者在课中对表现满意的学生发放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这些小礼品从文具到玩具不一而足。难道我们的课堂非要如此奢靡吗?
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贴近生活,强调生活实践,但不少孩子遇到危机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遇到挫折时仍然不能正确面对,遇到抉择时仍然不能界定是非。这虽然不是思想品德一门课程能解决的问题,但至少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思想品德课上“四风”仍在,新课程理念就不可能落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不可能鲜活,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就不可能达成。所以,上好思想品德课就必须反“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