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课改后,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基于历史知识、理念的综合素养。因而,高考历史命题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初期,这种变化还较平缓,一方面是需要对如何命题进行摸索,另一方面需要给师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近年来,无论是命题的掌握力,还是教材的编写、教学的策略,都基本完成了准备和铺垫。体现在命题上,就是“加速”向新教育目标靠拢。然而,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渐进模式,对考查方向的变化准备不充分,致使高考成绩出现下滑,这也正是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要解决的。
一、历史高考考核趋向分析
看似变化万千的考题,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总的说来,无外乎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和历史教学的三大版块。认清了这一点,进行高考复习并不困难。
简单来说,近年历史高考的命题趋向如下。
一是并没有脱离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客观题仍然至少占据着“半壁江山”,只不过从形式上分为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基本上还都紧扣知识点,但形式上更灵活,比如由原先的文字形式改为图片解读式的命题。从分布上看,中外并重,但更突出中国史;厚今薄古,更偏重近现代历史的考核。
二是能力考查越来越显性。主观题量和分值呈递增趋势。通过一些基础史料或现实事件,考查在新的历史情态下,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并解决实际(或历史)问题的能力。主干是基础,但体现对思维、理念等素养的考查,如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等。以往单纯读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考试要求,“一问一答”的解题方式也已淡出。
三是紧扣时代热点。近年来,通过一些与社会热点结合的命题来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考查其能否用历史知识以古论今、以史为镜。一般是两个方向:一是用历史分析、评判、折射现今社会;二是对现今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思考。近年来较热的时政和经济话题,如国家统一、党的历程、科技经济等,都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或直接,或隐性地呈现。
二、基于高考趋向的复习建议
从对近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基础为基点,以能力素养、精神品质为主体,考查学生基于历史的实践和理论素养,是总的趋向。不管命题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基本不会脱离主线。因而,建议采用以下“三个结合”的复习策略。
首先,记忆和思考相结合。在带领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并进行强化记忆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思考,以理解内涵和形成观点为目标。例如,在复习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记忆1840、1856、英国、法国、《南京条约》等,而是应带领学生对比分析“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对人民、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次,练习和讲解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熟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时,应注重分析讲解,使学生既能熟悉题型,又能够掌握解答的思路和技巧。例如,《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抓“字眼”,将“私家”和“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官修”进行前后对比,这样就能使学生迅速作答的同时,提升解题、答题技巧。
最后,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纵向就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历史,既能以古论今,又能以今评古。横向就是要引导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要能将各种学科门类的知识协同到历史素养当中(文、史、地、政、艺术等)。例如,某年浙江卷中有个选择题,问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跳舞的房子”艺术风格最接近的美术作品是哪个。如果学生对《拾穗者》《格尔尼卡》等绘画作品一无所知,那这个分数十有八九是得不到的。
以上主要對近年来历史的高考趋向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分析提出了三点复习建议。总的来说,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深入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向,组织教学和复习也就不是难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