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平
摘 要:21世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与行业中,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 探究,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分析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标志着我国的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下文就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分析。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不断推进,人们已经进行到了电子信息时代,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十分必要。
首先,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与快速发展,农业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种植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引之下,农业发展必须走信息化发展道路,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次,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之下,需求与供给的调整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农业在此占据着决定性作用,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缓解社会压力的必然要求,实现集约化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如何带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引导广大农户利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科学技术生产作业,如何加快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给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相关教育设施比较落后,加上大部分农户没有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所以,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知识比较少,很多部分农户的文化水平限于小学,小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与城市教育水平与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广大农户无法充分了解与理解信息化管理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他们的思想意识不愿意改变长期的生产经营方式,甚至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缺乏信息化认识,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缺乏技术创新、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
在改革开放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改善,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到科学技术自身的约束,农业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还有大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传统的技术开发路径,根本无法获取相应的产品。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这部分地区相对比较封闭,思想观念严重落后,不能及时了解与全面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加上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1.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发展大国,广大农村地区占据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这就说明了大部分人口依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必须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生产要素,加大对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技术研发力度。首先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接受新鲜事物,将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恰当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信息技术研发内容不仅仅包括机械设备开发和利用,还包括在种植、生物工程的使用等方面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研发带动高经济收益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信息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2.积极探索绿色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走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其发展比较晚,并且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而绿色信息化農业不仅保护信息技术在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种植方面,还包括信息化农业研发与销售,并通过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农户认识到绿色农业的优势与经济效益,学习更多的种植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再次基础之上强调绿色信息化农业的经济管理对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性作用,将政策法规贯彻到经济发展、技术支持与交通运输等多方面领域中并且建立健全绿色指标与认证制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完善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效开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是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加强农民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与理论知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农村地区都有它的特点与问题,因此,也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差异与特点来综合分析与考虑,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训机制,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与政府应该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刻不容缓,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多的信息化知识,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 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究[J]. 南方农业,2018,12(11):89-91.
[2]蔡键,邵爽,刘亚男. 农民对农业化学品环境污染认知及信息媒介的影响作用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06):84-93.
[3]冯献,李宁辉. 长江干流地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沿长江40个城市(地区)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18,28(06):70-75.
[4]孔媛,姚志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信息化素质的调查研究——来自甘肃省21个地州市的样本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7(1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