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红英
摘 要: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归属于落花生,其根部有着较为丰富的根瘤,茎多呈直立或匍匐,长度约为30~80cm左右,在茎和分枝上均有棱,被呈黄棕色且长有柔毛,花果期在每年的6—8月。花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营养成分。本文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对绿色花生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以下分析。
关键词:绿色花生;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71
1 种子准备
前期处理,为缩短花生发芽到齐苗的生长周期,应在播种之前对种子采取如下处理方式:晒种,在阳光下暴晒3d带壳花生,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促使种子快速成熟,并通过暴晒对种子进行杀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剥壳,合理确定剥壳时间,宜在播种前的5~7d对种子剥壳,避免过早剥壳使种子感染到病毒细菌,影响种子正常发育;挑选,在剥壳之后,挑选颗粒饱满、无病害、无破损的种子进行播种;使用药剂进行拌种,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药剂拌种选用0.3%的多菌灵,或3%的氯丹乳油,以达到防治地下害虫的目的。为促进种子根瘤的快速形成,可通过使用根瘤菌、钼肥拌种的方式提高种子的固氮效果。
2 整地、播种
绿色花生应在轻砂或砂质土壤中栽培,保证土壤中的活土层、疏松耕作层较为深厚,并且含有丰富的钙质和有机质,不能在涝洼地、盐碱地栽培花生,易降低花生产量;在播种之前要进行整地处理,保证土壤中没有粗大的土块,并且需整地起垄。起垄要达到以下要求:垄高15cm,面宽50cm,垄与垄之间的距离为35~40cm,最外侧的一行垄要不得小于10cm。
2.1 播种时间、播种方法
在每年4月末—5月初的时间段进行播种,若气候出现异常变化,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播种时间进行调整,以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播种影响花生种子正常发育。在种子生长阶段,要尽量保证其与当地雨季重合,利用雨水的滋养加快花生生长速度,提高花生栽培的质量,最终获取绿色花生高产。如果选择在4月中旬或更早的时间播种,虽然能够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但是会大幅度增加伏果量,严重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如果选择在5月中旬或更晚的时间播种,则难以保证花生栽培是否能够获取大产量的超大果。绿色花生栽培采用沟播与穴播相结合的播种技术,沟播时使用器具进行挖沟处理,边挖沟边进行埋种、覆土、填压。穴播是通过人工挖穴的方式,将花生种子埋入穴中,每个穴埋入花生种子2粒,之后再覆土填压。在播种过程中,如需使用地膜覆盖土壤,则要采取先播种、后覆膜的方式,每个穴的深度为3~5cm,穴之间的距离为15~18cm。
2.2 合理密植、覆盖地膜
绿色花生高产要控制好种植密度,充分考慮到土壤肥力、花生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提高单位面积内的花生产量和品质。合理的栽培密度应控制在7500~9000穴/667m2。若栽培土壤属于肥力不足的贫瘠地,则可栽培小品种花生9000~10000穴/667m2。若栽培土壤属于中肥田,则可以种植大果品种8000~8500穴/667m2,或者种植小果品种8500~9000穴/667m2。绿色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应选择地膜覆盖的生产方式,通过生产实践证实,露地生产比地膜覆盖生产可增产高达30%,这是因为地膜覆盖可提前花生成熟期,提高花生饱果率和出仁率。优选地膜材质,一般为农业生产专用的聚乙烯透明薄膜,在覆盖过程中用针穿透薄膜,以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地膜覆盖要紧贴地面,将地膜拉紧铺平,按照一定间隔放置小石块,用以压实地膜,及时更换已破损的地膜。
3 病虫害防治
3.1 常见病害的防治
青枯病、茎腐病、根腐病是花生栽培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其防治的具体措施如下:青枯病的防治:这种病害通过土壤进行传播,花生感染到细菌之后会影响维管束发育,并可导致植株枯死,危害性极大。可采用链霉素1200倍液或菌毒清1000倍液进行灌根、浸种;茎腐病的防治:这种病害从侵染子叶开始,快速造成子叶、茎基部腐烂,属于暴发性极强的病害,可造成植株大面积枯萎。在防治过程中,可按种子量选用50%茎腐病,并在种子幼苗期和开花前分别喷洒1次50%多菌灵可湿粉剂1000倍液;根腐病的防治:这种病害直接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干枯,直至死亡。
3.2 主要虫害的防治
对于地老虎和蛴螬这2种花生虫害,可以通过综合方法进行防治,具体包括土壤处理、灌根、合理轮作和秋季深翻。对于蚜虫,其常出现在开花下针期,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4 收获贮藏
在绿色花生栽培的收获期,控制好收获的时机,宜在植株变黄、绿叶剩下3~4片且荚果饱满的状态下收获。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收获时间,对收获后的花生进行干燥处理,确保荚果含水量不足10%,干燥处理措施为烘干干燥或在阳光下晾晒。
参考文献
[1]胡延岭,刘软枝,陈东海,等.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郑农花13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