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鹏讲 李菊花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认识新生儿的正常神经状态,识别异常状况,有利于尽早治疗,减少后遗问题。
最近,某明星升级当爸兴奋晒出亲子照,一家三口食指相顶,画面看起来十分温馨。但是,细心的网友发现照片中小宝宝手指通红,更有医生博主指出“不建议家长硬掰婴儿手指”,一时间引来如潮评论。新生宝宝降生,一家人在满怀喜悦的同时,都是唯恐照顾不周。现实却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没有经验,爷爷奶奶们往往不会变通,导致在照顾新生宝宝的问题上出现不少争议和冲突。那么,新生宝宝的骨骼特点和神经发育状况如何?育儿当中针对性地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识别宝宝的一些疾病状态呢?
新生宝宝的骨骼特点是较柔软、富于弹性、韧性好,但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易骨折,所以在照顾时要尽量避免伤害,不主张借助外力束缚孩子。有些老人坚持老观念,认为婴儿睡觉要绑着四肢,其实这有可能造成孩子四肢发育畸形,也非常不利于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除此之外,给宝宝准备的枕头要合适,婴儿床不宜太柔软,以免影响其脊柱发育。
刚出生的宝宝如此娇弱,甚至生产时都可能造成产伤。最常见的为锁骨骨折,经引阴道分娩用产钳助产,可见颅骨、上下颌骨、颧骨等骨折,亦可见股骨、肱骨骨折;臀位或肩位难产时,身体相对于头部过度扭曲或脊柱过伸,还可导致脊柱骨折或脊髓损伤。有相关出生史的孩子出现局部肿胀或疼痛、活动受限时,家长们就该注意及时检查和就医。
新生儿时期的骨骼发育是成人骨骼的基础,胎儿和婴儿早期骨营养状况可以影响骨骼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胎儿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妊娠4个月~6个月,此时骨的发育主要是骨细胞分化形成骨结构,需要母体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及矿物质。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即给予维生素D的预防剂量为400U/d~800U/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应即补充维生素D800U/d~1000U/d。
新生宝宝的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期,受缺氧、感染、发热、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影响,易发生脑损伤。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认识新生儿的正常神经状态,识别异常状况,有利于尽早治疗,减少后遗问题。
正常足月新生儿屈肌张力较高,仰卧位时上肢屈曲内收,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俯卧位时,髋屈曲,膝屈曲在腹下方,臀部抬起。孩子一出生,即具有一些本能的反射,如觅食、吸吮、吞咽、握持、拥抱等,以及对寒冷、疼痛及强光的反应。其中有些非条件反射,如吸吮、拥抱、握持等,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如新生宝宝常见的握持反射会于3个月~4个月时消失,如果继续存在,则将妨碍手指的精细动作发育。
也就是说,新生儿握拳是自然的过程,轻轻掰开一下并无大碍,之后又会自然合上,直到婴儿3个月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伸展开来。
妈妈们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新生宝宝的状态有6种:深睡(非眼动睡眠)、浅睡(眼动睡眠)、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新生儿一天的睡眠时间为14小时~20小时,平均为16小时,昼夜各占一半。睡眠有睡眠周期,从安静睡眠到活动睡眠为一个睡眠周期,平均为45分钟。
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脑内的神经元需要适宜的环境刺激,以使其和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否则,大脑的发育就会受到永久性的影响。但是,大脑的不同区城在发育成熟的时间上并不是同步的,其成熟顺序是:枕叶——顶叶——颞叶——额叶。与脑发育关键期密切相关的是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脑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觉醒状态异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功能异常,可以分为嗜睡和昏迷。孩子唤醒反应迟钝或消失,动作反应减弱时,应考虑嗜睡。嗜睡可以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輕度嗜睡,婴儿能够唤醒但易入睡。中度嗜睡,婴儿表现为明显的睡眠。唤醒尽管减弱,但在这两种状态下仍存在。重度嗜睡,则婴儿不能被唤醒。
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新生儿由于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故皮层的局限性电活动不易向邻近组织传导,常表现为惊厥发作不规律,局灶性惊厥。眼球运动是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发作类型。
新生宝宝一天一个样,家长有必要从五个方面来关注其行为的发育和进展。
视觉。新生儿在觉醒状态时能注视物体,移动眼睛和头,追随物体移动的方向。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完整性的最好预示之一。新生儿调节视焦距能力差,只能看清距眼19厘米左右的物体。这种视焦距调节能力在4个月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听觉。如在新生儿耳旁柔声呼叫或说话,觉醒状态的新生儿会慢慢转过头和眼睛向发声的方向,有时已会用眼睛寻找声源。
嗅觉、味觉和触觉。新生儿出生5天即能区别自己母亲的奶垫和其他乳母奶垫的气味。新生儿对触觉也很敏感,如果你把手放在正在哭的新生儿的腹部或握住他的双手,可以使他平静。这就是新生儿利用触觉得到安慰的表现。
习惯形成。睡眠状态的新生儿,均有对连续光或声反复刺激反应减弱的能力。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简单形式的学习。
和成人相互作用。新生儿已具有和成年人相互作用的能力,能追随移动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