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胜
王西京艺术简历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王西京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5000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
“中国当代主流文艺传统的形成与陕西地域文艺实践有着直接渊源,尽管不能说当代文艺的主流传统全部来自陕西,但至少可以说,陕西地域文艺实践,是当代文艺主流传统形成的主要基础,我们将其概括为‘陕西经验。”[1]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2017年在媒体上提出这样的观点。
陕西是中国当代文艺的发祥地。延安时期的文艺实践,毛泽东倡导的民族化、大众化,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民族形式等文艺思想,大多以陕西民间艺术为依据。在当代文艺史上,三代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秦腔等文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柳青、柯仲平、石鲁等人延续的延安文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一再提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及柳青、路遥等陕西文艺人物对当代文艺的贡献。
在陕西文艺的实践中,陕西美术从延安文艺到长安画派、黄土画派到当今的“长安精神”,沿着“陕西经验”的轨迹,坚持着“人民”的方向,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道路,赋予“陕西经验”新时代的内涵。
一、 “长安精神”为当代陕西美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年2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换届,著名画家王西京当选美协主席。新时期陕西美术用什么主题来统领呢?这是王西京首要考虑的问题。
回顾陕西文化,古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13个王朝的都城,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这里曾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如今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20世纪30年代,延安文艺在中国革命和解放斗争中发挥了重要力量;50年代“长安画派”以探索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支劲旅;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黄土画派再现西部热土,陕西美术正进入文化大融合时代。
经过反复酝酿,王西京及省美协领导班子最后提出,我们需要一种既能反映长安文化内涵,又能体现今日中国精神的东西,那就是博大雄浑、开放包容的“长安精神”。
2011年5月28日至6月6日,中国美术馆里,“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举办。“长安精神”在历史的孕育中诞生,第一次走上中国文坛,如当年文坛“陕军东征”一样挺进全国,震动艺术界。“长安精神”拉开了陕西美术新时期的序幕。
由此,作为中国当代文艺主流实践基础的“陕西经验”,在美术方面增添了新的因子——“长安精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长安精神”是陕西美术的必由之路。
二、“长安精神”与“陕西经验”相契合
纵览近代陕西美术发展史,梳理其发展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安精神”的前世今生,并找出它和“陕西经验”的脉络联系。第一阶段:孕育阶段。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离长安不远的陕西延安,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方针,创造了丰硕的文艺成果。
延安文艺实践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光荣传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造就了一批像丁玲、艾青、周扬、贺敬之、周巍峙等红色文艺家,成就了一批彪炳文艺史册的优秀作品,写下光辉的一笔。
因此,以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在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史上被称为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被艺术家以文艺作品表现、传诵和发扬光大,这是提炼“长安精神”的重要渊源,也是“陜西经验”的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即长安画派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石鲁等人把陕西美术推向新的高潮。他们倡导“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主张,致力于中国画创新,创立“长安画派”。打破了清末、民国期间画坛摹古不化之风,作品走向生活,生动质朴,给当时平寂的画坛注入了清新之风,产生了极大影响。
赵望云、石鲁成为陕西美术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众多实力派艺术家如何海霞、康师尧、黄胄、方济众、罗铭、徐庶之等,一时风云际会、群星闪耀,长安画派与岭南画派、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交相辉映,成为近代最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石鲁的《毛主席转战陕北》《东方欲晓》《延河饮马》等一系列重大革命题材的作品,把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推向了一个高峰。
这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经验”在美术方面的卓越体现,也为当代“长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衍生阶段,即“黄土画派”诞生阶段。
20世纪90年代,陕西美术界又崛起了刘文西、王子武、王西京、崔振宽、江文湛等实力派画家,他们沿着长安画派的道路,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继续探索。21世纪长安画派衍生出了重要分支,形成了陕西美术的第二次高潮。以刘文西为代表的美术群体,活跃在黄土高原,形成了以近百位画家为骨干的“黄土画派”。
他们以学院为基础,提倡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人民学习的理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知心话》等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近几年,又创作了《黄土地的主人》等大型作品,作品内涵深刻,突显了“人民立场”的艺术主张。
这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陕西经验”的再繁荣和融合,滋养着“长安精神”的萌发。
第四阶段: “长安精神”理论成果的诞生及实践阶段。
这个阶段从2010年至今,领头人物就是王西京先生,他提炼出了“长安精神”的精辟理念。
这阶段在“长安精神”指引和王西京的带领下,陕西美术适应新时代特征,进行美术设施建设,人才资源开发,学术创作引领和美术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秀层出、百花齐放的春天。如创立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基金会,筹措2300万元,为美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举办“长安精神”国内外系列巡回展览;设立“陕西美术奖”,造就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开展“陕西人文千年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创建骊山创作培训中心,举办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节,探索陕西美术产业化,加快美术精品创作,确立陕西美术在全国的学术地位等。
2011年陕西省美协策划组织“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全国巡展,16位陕西画坛元老的130余幅精品震撼中国画坛;2012年组织“长安精神——陕西优秀中青年国画作品提名展”;2014年组织“长安精神——陕西油画、水彩水粉画晋京展”,以及到美国、法国、波兰、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区巡回展,近400位中青年新秀彰显陕西美术的实力。“长安精神”这样大规模、全系列的巡展,开创了中国美术界的先河。
凭借陕西美协“长安精神”的影响力,成立了西安国际少儿美术中心,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节”。同时还举办了美术教育成果展、美术教学优秀作品展、全国少儿美术精品巡回展等少儿美术活动,特别是少儿美术教育高峰论坛,对传播少儿美术教育新理念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完善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提供了咨询经验,受到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美协的高度赞誉。
王西京认为美术事业发展,人才为先。他倡导创建的骊山创作培训中心,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创作理念、掌握创作方法、培养团队作风”为理念,6年免费为陕西省11个地市开展培训班53期,培训美术骨干1200余名。中心的运行不靠国家财政,不收学员任何费用,授课老师不求回报,管理人员没有工资,费用全由美协自行筹措。美协还带领骊山创作培训中心学员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加强陕西美术的国际文化交流。这种包容奉献、团结的作风被喻为全国绝无仅有的“骊山精神”。
在确立“长安精神”学术地位后,王西京审时度势,认为新时代美术事业需要产业化才能深入持久,在他的倡导下,美协积极推进美术产业化发展,开发文化产业园项目。
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坐落在西咸新区,占地一千多亩,是陕西省美协着力打造的陕西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集美术创作、培训、创业、展览、交流、销售、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区。为画家创作提供生态环境,推动艺术品向品牌化、规模化转型。其中引进法国艺术管理学院、法国秋季沙龙中国馆、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以及丝绸之路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工程,填补了多项陕西美术领域的空白。
陕北是“陕西经验”的发祥地,也是“长安精神”的渊源,王西京认为开发陕北红色文化,是对陕西文艺发祥地的回馈。目前已开园的延川文安驿大型古镇文化园区项目,传承陕北红色文化,展示黄土人文风情,汇聚驿站文化、窑居文化、知青文化、民俗文化,成为探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项目二期的300所窑洞将成為各大美术团体、院校的写生采风基地;项目三期将引进希腊圣托里尼岛地中海式窑居建筑群,综合1400所窑洞地域特色,成为窑居博物馆。同步建设的延安圣地河谷南街,综合恢复延安古城标志建筑及商业配套项目已全部竣工,十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尽显陕北地域特色,是美术家与商业成功合作的典范,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陕西省美协领导班子在考察调研深圳“大芬村”、北京“798”之后,策划改造了西安东郊纺织城占地180多亩的半坡国际艺术区,这是集设计、创作、展示、销售、培训、孵化、体验、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原工业旧厂房经100多位艺术家的匠心独运,焕发出无尽的青春活力。艺术区真正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民,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培养了一大批特殊人才,现被喻为西安的“798”。
这些“长安精神”美术实践活动,立足传统,以平和开放的态度面对中外文化,在与时代的感通呼应中,表现了陕西当代美术人在人生境界和艺术观念方面,与过往不同的精神格局。
这阶段是以“长安精神”为统帅的陕西美术的空前繁荣期,成为“陕西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三、 “长安精神”对“陕西经验”的传承及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
“长安精神”及以其为纲领的陕西美术实践已经走过了7年,这是对“陕西经验”的创新和再发展的7年。具体表现在:
(一) “长安精神”是陕西美术新的理论纲领,为“陕西经验“增加了新的理论成果。
“长安精神”诞生的历程表明,“长安精神”是站在古长安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为营养源泉,在中国革命和解放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形成的为人民大众服务,反映人民劳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陕西美术新的理论成果。
“长安精神”一方面加快了陕西艺术的资源整合,激发了艺术家们的集体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长安精神”这面旗帜,确立了陕西美术在全国备受关注的学术地位,成功地将陕西优秀人才和成果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为陕西美术的对外传播、交流树立了新标杆。
在2017年迎十九大“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二十人美术作品展”上,王西京重申“长安精神”内核:第一,“长安精神”是文化精神。从王维、阎立本、吴道子到宋元李成、范宽、关仝等古长安派大师,代表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第二,“长安精神”代表了长安画派现实和创新的精神,标志是石鲁、赵望云等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事业做出的贡献;第三,“长安精神”是当代精神、现代精神,我们在继续创造、延伸“长安精神”,每一个人都是“长安精神”的缔造者,“长安精神”已成为陕西文化的品牌。
在当代美术实践中,“长安精神”提出了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和继承,彰显汉唐精神,重整文化自信;既尊重传统,也思考和借鉴现代文化因素;“长安精神”站在地域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倡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成为“陕西经验”新的理论成果。
(二) “长安精神”成为陕西精神的重要部分,具有战略意义。
长安作为全国美术、文化的重镇,以“长安精神”为主旨的系列活动辐射全国,如创办全国首个公益性美术基金会,举办“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巡展、“陕西人文千年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国际少儿美术节、西安国际美术城建设等重大活动或项目,得到了陕西省委、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的参与或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或进行,成为重要的文化事件。
另外,“长安精神”在中国画坛地位的确立,以及陕西美术名家的影响力和作品水准,代表着陕西美术的学术高度。“长安精神”系列活动,是陕西美术软硬件实力的表现,是促进文艺繁荣战略的体现。
在2014年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陕西美术作品入选总数超过历届陕西省的入选数,再现中国画金奖提名,重现画坛陕军的雄厚实力。其中西安美院联合公益设计项目《为西部民生土窑改造设计》、人物画作品《榜样》分别获得艺术设计金奖和中国画三等奖,陕西艺术家向全国展示了“长安精神”新形象。
在“长安精神”精品意识指导下,陕西省美协开展的“陕西人文千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填补了陕西美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空白。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120个选题、160多名艺术家参与创作,挖掘重大历史题材,再现具有历史价值、反映中华民族奋斗史的精彩场面,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在这个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长安精神”不仅代表着陕西美术的主导思想,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对陕西美术乃至当代文艺的繁荣发展产生影响。可以说,“长安精神”是对“陕西经验”和中国文艺主流传统的再发展。
(三)创作美术精品,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次代表大会讲话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2]“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3]
“长安精神”承前启后,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造就了一批重要的美术精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意义和时代精神。
“黄土画派”艺术家常年深入陕北高原,以“心中有人民”為主题展开创作研究,创作了300余幅力作。刘文西用13年创作的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长100余米,高2米)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展出,体现了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
王西京在主持陕西美协工作的同时,不忘学术研究,继续深入创作,做好学术带头和引领。响应中央“一带一路”号召,完成了30余幅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创作,作品连续两年参加法国秋季沙龙活动,受到国际艺术同仁的广泛赞誉。
2011-2015年,王西京发起的“长安精神陕西人文千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经过几度选题论证修稿,产生了《鸠摩罗什》(国画),《咸阳古渡》(国画),《埃德加·斯诺》(版画),《直罗镇大捷》(油画),《延安大生产运动》(油画)等一批反映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2013年,王西京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创作巨幅山水画《黄河,母亲河》(长18米,高3.72米,创作历时9个月),采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讴歌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磅礴气势和伟大胸怀,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忘苦难,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
近年来,王西京还创作了巨幅作品《照金秋晖图》,陈列于中央军委办公大楼;与画家李玉田共同创作《太华云起图》巨幅山水作品,陈列于天安门城楼正厅,以回馈国家和社会。
这些代表着“长安精神”的精品巨制,规格高,分量重,在陕西美术史上是少有的,标志着陕西美术的集群意识和资源优化,开始了陕西美术的新阶段,对于“陕西经验”来说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4]“长安精神”不但是对陕西美术精神的提炼,也是对“陕西经验”的当代发展,这种发展更加纵深广阔。“长安精神”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必将以陕西风格弘扬陕西精神和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承担文化使命,为陕西美术和国家文艺事业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1]李震:《陕西经验、当代传统与陕派批评》,《陕西日报》2017年5月5日第7版。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50日),《人民日报》2016年1 2月1日02版。
[3]同[2]。
[4]王湾《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选,盖国梁等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