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 510282
同行评议是学术共同体为认定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而实施的一项评价制度,也是促进科学知识发表的重要工具。同行评议模式包括单盲评议、双盲评议,以及近年来新出现的开放评议和出版后评议。同行评议对科研成果展示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项针对国内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约一半的作者反映国内科技期刊评议周期过长,评议结果不具体、对改善论文质量帮助不大,评议过程不透明、存在各类偏倚,以及审稿人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存在找人代审等现象。但研究发现国际期刊在这方面的表现较好,作者普遍认为国际期刊同行评议比较客观,审稿人比较敬业,能够提供具体而有建设性的意见[1]。另一方面,国内外同行评议系统平台功能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田欣等[2]比较了国内外5种主要网络同行评议系统平台后认为,相对国际水平而言,国内同行评议系统的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发展多种评审模式、流程环节等方面仍需加强研究,增加建设投入。因此,借鉴国际上新兴的同行评议新模式,对提高我国技期刊同行评议效率,完善评议系统平台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若干新形式的同行评议平台,为同行评议工作完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如芬兰的Peerage of Science平台, 新西兰的Publons平台, 美国的The Winnower平台等。该类平台与传统同行评议系统相比,具有3方面特点。(1)独立性强。其由独立于期刊社以外的机构搭建并运营,应用范围不局限于某一个期刊社,而是可供整个科技期刊社群体选择使用。(2)突出主动性。该类平台将过去由编辑主动送审稿件、专家被动接受的形式,改为由专家或作者邀请的同行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或感兴趣领域在平台内自主选择稿件进行评议。(3)流程优化,发表周期缩短。新模式中,作者可借助平台优先获得专家的评审意见,明确文章的质量定位后再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有效提高稿件录用率,避免稿件被拒重投时再进行一轮审稿。例如美国Rubriq公司通过收取500~650美元费用,向作者提供快速、独立的同行评议报告及Rubriq评分卡,并协助评估论文在合理期望范围内能发表的最高级别期刊[3]。此外,期刊编辑也可以主动在平台中寻找符合期刊定位及出版标准的优质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或借助平台发布组稿通知,组织平台内作者及专家围绕特定主题撰稿。总之,新模式下专家审稿积极性得以提高,作者投稿更有针对性,期刊社也可节省大量维护审稿专家队伍的时间与精力,可谓三赢[4-6]。
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上述形式的开放式评议平台,同行评议工作均由单个期刊社遴选专家通过邮件或稿件处理系统(如玛格泰克、勤云系统)完成。但笔者认为,国内具备开发及使用新平台的各项条件,具体表现如下。
国外新模式平台多由公司或个人开发并运营,如The Winnower的创始人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一名博士Josh Nicholsin。而我国各级学会/协会(如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及下级分会)或大型信息服务商(如万方、中国知网等)掌握着大量学术资源,可承担平台的管理及运营工作。由于科技期刊种类繁多,运营难度大,可考虑初期阶段先开发某单一学科应用平台,如针对医学类期刊的应用平台,进入成熟阶段后再陆续扩大应用范围。
具体的平台开发工作可交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商完成(如开发稿件处理系统的玛格泰克、勤云等公司)。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稿件处理系统已经具备专家评议工作模块,新平台可在该基础上修改、完善,即将契合在原系统中的单个模块独立出来,增加开放性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新平台以整个科技期刊群体为服务对象,服务器必须具备大容量以及相当高的处理能力。
前文已经简述了新模式对作者、编辑及专家的不同优势,本节将围绕新模式对专家的优势进行详细分析。我国现行的传统评议模式中,专家审稿的回报主要体现在审稿费上,缺乏学术上的认可及获益。而Wiley出版商等对审稿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审稿人认为同行评议不应被当做额外付出对待,而应作为科研产出被认可,这样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同行评议[7]。为此,Publons平台提供了审稿结果认证服务,以巩固审稿人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突出审稿人精通的领域[8]。截至2017年,该平台中已有21000多种期刊、11万多位评审人、超过60万份评审意见被认证[9]。而这些认证结果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众多著名科研单位认可,在对科研人员进行年度工作评价及职位晋升评估过程中作为评价申请人学术贡献的指标之一,极大地提高了审稿人的工作积极性。Publons公司的发展前景因为这项有意义的工作而被看好,于2017年6月1日被SCI数据库Web of Science的东家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收购[10]。
我国评议平台也可借鉴这一模式,系统记录专家的有效审稿数量(有效审稿数量是指具备一定质量的审稿量),并提供一键生成认证结果功能,为审稿人巩固学术地位、统计科研工作量或申请新的工作职位和课题提供依据。同时,平台还可定期举办优秀审稿人评比活动,由学会/协会或平台颁发荣誉证书,并优先出版优秀审稿人的论文,助力其职业发展[11]。
确定第三方组织者(各级学会/协会或信息服务商)—委托研发公司开发平台—签约专家—寻找客户(作者及期刊编辑)—投入使用。
Peerage of Science等平台与专家的方式较为松散,凡从事科研工作并发表过科学论文的专家均可自愿加入平台并进行审稿。而笔者认为签约形式对专家队伍管理更具约束力,故现阶段我国可考虑采取签约形式。由管理方选择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热衷学术交流和愿意承担审稿工作的专家学者成为平台的签约审稿人,并对审稿人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即审稿人需严格遵循平台管理方制定的审稿指南和出版标准,填写结构化的审稿意见单,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稿,提供对改进论文质量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回避利益冲突。同时,审稿人还需完成一定时长的审稿培训,以保障审稿水平。
系统可供作者及期刊编辑两类对象使用,作者使用时可先不选择期刊,借助平台完成同行评议后再确定投稿期刊。编辑则是将已经投稿到本期刊的稿件送去平台评议,以明确该稿件的学术价值。二者使用平台的流程一致,均分为四个环节。具体过程见图1。
第一环节为专家评议环节。作者/编辑通过平台上传稿件后,平台根据关键词自动发送邮件提醒相关专业专家进行审稿,专家选择是否接受审稿,这与The Winnower平台中可邀请同行和同事审稿不同。为避免违背审稿伦理,出现关系稿等现象,国内平台系统严格从专家库中选择审稿人,同时设置无效评议环节,将与文章作者(所有作者)同一单位或合作发表过论文的专家评议自动判为无效评议[4]。正常情况下,专家接受审稿后,系统开始计时,专家 需在规定时间内(一般为2~4周)按照系统要求完成审稿(遵守平台制定的审稿指南、出版标准并提供详细的审稿意见单)。当有2位专家完成审稿后,系统关闭这一环节的审稿并自动进入第二环节。
图1 作者及期刊编辑使用平台的流程
第二环节为交互评议环节。这一环节中平台通过公告形式告知所有专家最新完成的审稿结果,感兴趣的专家可选择适合的文献针对审稿意见进行定量评议,即围绕审稿意见是否客观合理(也可提出不同意见)、是否对改善论文质量有帮助、是否对论文价值有准确判断等进行评分,分值为0~10分,要求提供详细的评分理由。2~4位专家提供评分后系统才能进入第三环节。如系统设定时间未结束,互评功能一直开放。交互评议功能除可对第一环节的审稿意见起鉴定、补充作用外,还可借助多学科专家的介入,有效评估稿件中学科交叉内容,弥补“同行”审稿中可能出现的不足或错漏[12]。与Peerage of Science采取匿名审稿及封闭式交互评议不同,本平台鼓励开放评议,第一环节、第二环节的作者和专家信息均可公开(如特别要求,也可选择不对外显示姓名),有利于专家慎重提供文章评议结果或对他人进行互评,提高评审质量。开放同行评议作为一种评议新模式,正逐渐被期刊界及科研人员所接受。研究认为,开放同行评议具备透明交互、高效共享等特性,能更好地体现科研评价的初衷,是审稿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13]。
第三环节为作者修稿环节。作者可从平台中浏览到专家的审稿意见及其他专家对意见的评分,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各条意见进行修改,如果对审稿意见存在质疑或者不同看法,可通过平台与专家联系并对话,这些过程也将全程开放显示。如果规定期限内作者修稿未完成,系统将自动关闭,该篇文章同行评议过程结束,参与评议的专家根据互评打分获得最终分值(总分/互评人数)并累计到个人积分中,以体现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及对评议平台的学术贡献。平台依据积分定期表彰优秀专家,剔除不合格专家。如作者按时提交修改稿,则系统进入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为文章评分阶段。第一阶段完成审稿的2位专家将再次审阅作者的修改稿,查看文章修改情况,并围绕文章的学术价值、选题新颖性、实用性、科研设计方法、统计方法、数据真实性、文字表达能力、图表规范性、参考文献引用情况和文献类型共10个方面给出文章最终评分,分值为0~100分。同时提供审稿人电子签名,以提高评议结果的真实性及权威性,为期刊社判断评议结果提供依据。至此,同行评议过程结束,文章进入已完成稿件库,系统仅提供查看功能。
平台需要专职人员管理,负责专家团队的签约和维护、与各级别期刊的合作,以及系统自身的维护和宣传等工作,故平台采取收费服务方式。与Peerage of Science不同,笔者建议平台对作者及期刊社均采取收费模式[14]。对于作者,平台可采取单篇计费模式,费用为150~200元/篇;对于期刊社,平台可采取单篇或按年付费两种方式,其中单篇计费适合平台的新用户,灵活机动,收费范围与作者相同(无论是完成单篇稿件同行评议还是从平台中抽取单篇稿件进行发表);按年付费适合与平台长期合作的用户,收费范围为70000~95000元/年(按1000篇收稿量/年,500篇送审量/年计算)。理论上,平台影响力越大,与之合作的期刊编辑部越多,收益情况越理想,平台可以更好地开展专家挖掘、培训或激励工作,以及自身宣传工作。而关注平台的人数越多,签约的专家越多,选择平台的作者和期刊也会更多,平台运营将更加顺畅,或可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专家是同行评议工作的关键所在,新模式同样需要大量热爱审稿工作的专家参与进来。前文所述的激励措施顺应专家的实际需求,如能严格实施,将对专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并极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改善现阶段我国同行评议工作效率偏低的现状。此外,由于开放式同行评议具有透明、交互和开放的特点,其在国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已在多个学科的期刊中得到应用,如PLoSONE、JournalofWebSemantics(JWS)、F1000Research和Mete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领域的顶级期刊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ACP)[15]。但有研究认为双盲评议与开放式评议各有优劣,现阶段可互为补充[16],且国内开放式评议还未大量应用,部分专家尚不接受这种形式,故平台应用初期可提供作者和专家匿名或不匿名审稿选择(平台管理员可见,且审稿意见呈开放状态),为拓宽平台应用范围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同行评议工作中专家参与度不高、效率偏低成为期刊出版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步伐。传统出版流程中,审稿人与各期刊社分散联系,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平台,以致部分期刊社难以获得优质审稿人资源,或受限于人力和精力,与审稿人互动较少,未能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部分刚进入科研领域的青年学者,有意担任论文评议工作,却可能因资历尚浅或缺乏审稿经验而被婉拒。故连接期刊社和审稿人双方的专业化管理平台的出现迫在眉睫。国际上Peerage of Science, 新西兰Publons等新模式的出现及发展为我国评议工作的改进起到了示范作用,但鉴于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现状及专家对开放性同行评议的接受程度不同,新模式在我国的应用需完成本土化设置(即签约形式、提供匿名审稿选择等),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或许是一项长期工程,但对于我国科技出版事业而言意义重大,值得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