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453007
科学出版需要提供两项基本功能:评审与访问,评审意味着不必阅读所有内容,访问意味着可以阅读任何内容[1]。评审引导科学界的关注,从而引导科学的进程,引导基金资助和公共政策决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出版应运而生,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开放、合作与共享,透明度最大化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新的出版方式促使同行评审发生变革,开放评议(Open Review,OR)成为学术出版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OR是基于科学开放的精神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的一个术语,包括公开作者与评议者的身份、公开评审意见、公开作者的原始论文与最终修改论文、公开审稿流程、公开互动、公开出版平台等[2-3]。OR能够更快地发布和传播新的发现[2,4],可以更容易识别学术不端行为[5],使评审人员和作者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更为负责[6-7],为评审人员赢得学术信誉和尊敬[5-6],丰富了学术交流和对话[6]
国外一些期刊已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OR模式探索,PLoSONE采用了出版前严格的同行评议与出版后公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但其开放性只体现在出版后的公众评议阶段[8-9];TheSemanticWebJournal将印前开放获取与公开透明的审查流程相结合的方式,但公众评议只发生在文章出版之前的讨论阶段,文章出版后,读者仍需购买才能阅读[8,10-11];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采用了OR与传统同行评审并行的制度,公众评议也是只允许发生在文章出版之前的讨论阶段[8,10,12];国内的《心理学报》采用了传统同行评审后公开审稿意见的举措,严格说这并不算开放同行评议[10,13]。沈锡宾等[14]提出由用户自我组织、评审、编辑并在线发表的科技期刊2.0运作模式,但国内至今也没有期刊实行真正的开放评议。设计符合新时代及科学评议的出版系统成为学术期刊界的挑战。本文论述了当前科学评审出版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扩展多学科预印本仓储的功能,构建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快速多维度评论及评分、读者对评审人员的评审进行评议及打分、修改论文、录用及在线出版,实现开放数据、开放评审、开放获取相结合的科学评议出版模式,以解决当前系统的不足,为国内学术期刊界提供参考。
盲审仍然是现行科学论文同行评审的主要方式,包括单盲评审和双盲评审两种方式。单盲评审是指审稿人知道作者的名字和所属机构,作者不知道审稿人的名字和所属机构;双盲评审是指审稿人和作者都匿名,即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现行科学评审出版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当前的出版系统,帮助期刊选择发表文章的评审过程是在出版前完成,最好的情况下论文发表被延迟数月,如作者将目标锁定在顶尖期刊,因被多次拒稿、轮回评审和修订,通常会在初次提交之日起一年后才能发表。这样的评审过程严重影响了论文的时效性,不仅延缓了科学的进步,也耽误了那些需要这些研究成果的人。
现行的出版评价体系中,许多研究发现仍未在科学界得到分享,如小型研究、研究数据、软件、否定性和无效性研究等。传统的同行评审一直被作为审查流程或期刊“守门人”的功能来协助分配有限的资源,致使许多科学研究从未得到分享;期刊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热衷发表能被更多引用的论文,致使一些很好的研究也未能在学术界得到分享[15]。
2015年5月18日,Nature报道了一家著名的科学出版社旗下期刊存在同行评议报告造假的现象,宣布撤回64篇已发表论文[16]。2015年5月17日—19日,Springer就发布了撤回其旗下的8本期刊上发表的40多篇虚假同行评议文章。原因竟是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的电子邮件是作者本人,评审报告是自己伪造的。期刊经常邀请作者为他们的论文建议潜在的审稿人,有时候建议的审稿人是真正的科学家,有时候是假名,常常带有假的电子邮件地址,直接发送给他或他的同事,然后伪造评议报告来欺骗编辑接受他们的文章。有的作者在推荐潜在的应回避的审稿人时,竟将本领域的科学家都排除在外。
当前封闭式的评议过程缺乏透明度,评审的整个过程及结果带有隐蔽性,只有被送审的专家、编辑、期刊主编等少部分人才能看到,对公众、作者、读者都是隐蔽的[2];评审人员的身份及提供的详细评论以及对文章的评级不能与作者、读者完全分享;评审的质量、及时性、期刊编辑的标准、初步评审后的修改程度,以及论文被其他期刊拒绝的次数都不公开;评审人员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真知灼见,读者也无从得知[15]。在具有隐蔽性的评审过程中,同行评审有可能被审稿人和编辑人员操纵。例如,编辑可以通过选择与作者关系密切的人作为评审人员来影响评审结果,面对关系密切作者的文章,评审人员往往会网开一面;对于有竞争关系作者的文章,审稿人也很容易给出负面的评论。由于编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者的判断,不合理的评审能够阻止高质量文章发表。特别是顶级期刊,只有所有的评审者都给出好的评价,文章才能发表,只要有一个评审人员给出了反对意见就可能将文章扼杀在萌芽状态。
虽然同行评审被认为是学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但对同行评审的客观性、可靠性、一致性的怀疑越来越多[15-19]。评审者的观点往往具有很弱的一致性,仅略高于机会水平。就像史密斯所说:当你向一本大型的杂志提交了一篇论文,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黑盒子”系统,然后在另一端出现或多或少的明智答案,黑盒子就像轮盘赌,而奖品和损失可能很大。对于作者来说,在Nature或Cell这样的大型杂志上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赢得大奖[17]。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学家Kyle Siler用被引频次作为文章质量的替代指标,通过追踪10年前向AnnalsofInternalMedicine、theBritishMedicalJournal和TheLancet提交的1000多篇论文的命运,发现被引频次最高的14篇论文都有被退稿的记录,其中有1篇被退稿2次;被引频次最高的15篇论文,有12篇在编辑初审环节就被退稿[18]。编辑和评审人员都倾向于采取四平八稳的对策[19],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上,导致那些有争议、冒险性的重要论文难于出版[4]。
当前封闭式的盲审模式中,评审人员在评审过程中的智力贡献不能被学术界所看到,也没办法为自己赢得学术声誉和尊敬。在不公开名字的情况下,评议人员的工作一般没有外在奖励,他们的名声也不依赖于他们做出的高质量的评论。不付薪酬的匿名评审制度,使评审人员在匿名评议的隐身衣后,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作出最佳决定。由于对评审人员潜在的时间压力急剧增加,审查可以被视为耗时但激励措施较少的工作。面对日益增多的论文,编辑经常为找到合适的评审人员而发愁,有些稿子送出几个月,评审人员仍没有回音,编辑也很无奈,不得不再继续寻找合适的评审人员。
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一个将开放数据、开放评议与开放获取相结合的开放评议出版平台,来解决第1节所提到的缺陷。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平台构建的基本过程见图1,详细的评审过程见图2。
图1 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平台构建的基本过程
图2 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模式的评审过程
2.1.1 构建开放的多学科预印本存储仓储
建立一个虚拟空间,构建开放的多学科预印本存储仓储,来容纳作者提交的多学科研究论文及研究数据。该平台公开作者提交的论文及研究数据,具有开放获取的功能。
2.1.2 构建开放的多学科期刊群
扩展多学科预印本存储仓储的功能,使具有能够容纳足够的多学科期刊在线开放评议、快速多维度评论及评分、读者对评审人员快速多维度评议及打分、修改论文、录用及在线出版,实现开放数据、开放评审、开放获取相结合。目前的网络技术可轻松实现该功能。
2.1.3 构建公共评审专家数据库
建立一个类似于审稿专家库的公共评审专家数据库,供多学科期刊在线评审。审稿专家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并遵守审稿专家道德规范。编辑可以根据履历邀请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并发表一定数量文章的作者作为评审专家,也可以根据作者的推荐来完成公共评审专家数据库的建设。
2.2.1 即时发布研究论文及研究数据
研究人员将研究论文及支持其观点的研究数据即时在线发布到多学科存储仓储中,实现即时向社会公布,随后论文会被分配一个DOI号,使其能够开放访问、永久引用。特殊情况下,如存在法律问题或作者还有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可以只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或推迟进行发布。
2.2.2 作者在多学科期刊群中选择将其文章提交给一种期刊
作者在多学科期刊群中选择一种期刊为其文章申请正式评审出版。该刊物的编辑随后对论文的内容、质量、语句、格式、完整性、是否剽窃、是否遵守道德标准及作者指南进行初步审查,没有通过初审的文章将被退稿或退修,作者可以选择将其投到另一种期刊,这个过程是公开的。通过初审的文章,责任编辑应邀请评审人员对论文进行评审及打分,评审人员的评议应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作者公开回复评审人员及评议者所提出的问题。
2.2.3 评审专家及读者对论文进行开放性评论及打分
对论文的评审包括评论和评分,任何科学家及公众都可以对已发布的论文即时在线发表评论及打分;所有评论和评分一旦提交,系统会自动随其签名在线发布,任何人都可以阅读;评论将与论文在多学科仓储中链接,当读者阅读论文的时候能够看到对该论文的评论及多维度评分。
评审人员及读者可以从文章的创新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合理性、预期影响等方面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进行评论和评分,也可以像目前许多期刊使用的审稿意见表一样,对评审人员的评审给予提示和指导。只不过当前系统中许多期刊的同行评审是保密的,而本系统提供的多维评审信息是开放性的、透明的。
一篇论文的评分将从以下5个步骤来完成:(1)为了尽量精确,在1~100分的范围内,评审人员及读者给出文章在创新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合理性、预期影响等维度的评分;(2)根据各维度赋予的权重,系统自动计算生成某位评审人员对论文的评分;(3)针对有些评审人员喜欢打高分,有些喜欢打低分的情况,系统可根据评审者以往评审的经历,对其分数自动加权,获得该评审人员对某论文的评分[4];(4)根据每个评审人员及读者所给的分数,系统自动生成该论文的平均分数即为论文的得分;(5)根据得分从而产生所有论文的排名,得分高的论文将有较高的显示度。
2.2.4 编辑对论文做出接受或拒稿的决定
根据评审人员及读者的评论及评分,编辑对论文做出是否接受及要求修改的决定。如果文章被接受,将被标记为已出版状态。如被拒绝,作者可以在期刊群中选择提交给另一种期刊,但审稿、及修改记录是公开的,可以为下一种期刊是否录用该文章提供参考。
2.2.5 读者对评审人员的评审打分
评审人员的评论在论文旁边发布之后,任何读者都可以对评审人员的评审进行评论,并按照1~10分的范围打分[20]。打分将从评审人员的评审质量、评审深度、所反映评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对质量控制的贡献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某位评审人员的评论被多位读者打分后,会获得一个平均分数,比如说9.2,这意味着相当高的平均审查质量。
将某一位评审人员每次所做评论的分数相加会得到评审指数,这个指数可以看成学术界给某位评审人员的评分。评审指数不但与该评审人员评审的质量有关,也与其做过的评论数量有关。根据所获分数的高低,评审人员将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等级,可被赋予不同的权限。通过撰写许多高质量的评论,科学家将为自己的评审工作赢得声誉和尊敬,这可以作为科学家工作成就感的一部分,并可以作为职务晋升、项目申请的参考指标之一。
本研究提出的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模式设计,将会使目前的评审出版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改进:(1)提高了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和效率;(2)发布的原始研究数据能够被科学界共享,其他科学家可以对其支持的观点进行验证;(3)科研论文的评审不再是决定出版的秘密通道,评审意见将是向科学界的微型公开信;(4)评审人员及读者对研究论文进行详细评分,可以对论文的优劣进行排名,更重要的论文得到更深入的评审,弥补了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质量或学者水平高低的不足;(5)签名的评论和评分有助于科学家知名度的提高;(6)读者对评审人员的评审进行打分,将极大提高评审人员参与评审过程的动机和责任感;(7)开放评审可以使论文评审的信息共享;(8)论文在出版后仍可以不间断的方式进行评审;(9)基于开放评议的出版系统设计,建立了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可以协同创造知识。
开放评议给作者、评审人员、科技期刊、读者、学术界都带来较大利益,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的革新,学术资源开放精神会进一步深入人心,开放评议将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无疑将给整个学术出版界带来很大的变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同行评审模式,而是从开放评议和开放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同行评议隐蔽性的弊端,揭去其神秘的面纱,贯彻以“免费、开放、透明、交互、合作、高效、共享”为理念,构建将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评议相结合,将传统同行评议与开放评议的优势相结合的科学评议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