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 成就、意义和经验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11-28 10:53汪海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有经济公有制非公有制

汪海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就

笔者依据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2)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3)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4)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5)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2020年)。

表1的资料表明:伴随改革在这五个阶段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非常巨大的发展。总的说来,1981—2016年,个体经济的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分别由183万户增长到5928.95万户,由227万人增长到12800万人,由5亿元增长到44400亿元,分别增长了31.4倍、55.4倍和8880.0倍。1989—2016年,私营经济的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分别由9.05万户增长到2349.20万户、由164万人增长到18000万人,由84亿元增长到1305000亿元;分别增长了258.6倍、108.8倍和15534.7倍。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三资”企业的投资由1979—1984年的6年总计的17.4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283.65亿美元,增长了73.4倍。

表1.改革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经济年鉴》(2017)和《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网》。

非公有制经济年份户数(万户)从业人员(万人)注册资金(亿元)1981183 227 519849331304100个体经济199215342468601200025715070331520113756.477945.2816177.5720165928.95128004440019899.05164 84199213.96232 221私营经济200076.172406133072011967.681040025790020162349.20180001305000“三资”企业1979—1984年投资(亿美元)1985—1992年投资(亿美元) 1992年总投资(亿美元)合资企业 4.27171.8261.15合作企业12.2470.9621.22独资企业0.9849.8925.20合计17.49292.61107.39“三资”和股份制企业2000年投资(亿美元)2011年投资(亿美元)2016年投资(亿美元)合资企业143.43214.15297.41合作企业65.9617.578.05独资企业192.64912.05913.44股份制企业合计64.75合 计402.031143.771283.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包括商事制度改革在内的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宽松的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公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便利度综合前沿距离分数由2012—2013年的61.13上升到2015—2016年的64.28,提高了3.15个百分点,中国在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由96位上升到78位,提高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前沿距离分数由68.72上升到81.02,提高了12.3分。中国在全球企业便利度排名由158位上升到127位,提升了31位。这样,截至2017年9月,全国实有内资企业2854.96万户,注册资本250.94万亿元,比2012年9月分别增长119.8%和266.1%。其中,实有私营企业2607.29万户,注册资本165.38亿元,比2012年9月分别增长146.0%和454.7%;分别占企业总量89.7%和61.3%,其占比较2012年9月分别提高10.8个和23.2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对企业总量的贡献率分别达98.9%和69.8%。这期间,外资企业实有52.27万户,注册资本23.38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9月增长18.8%和101.4%。[1]这些数据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至此,可以认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基本形成。

二、经济社会意义

改革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意义。

第一,促进了改革后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改革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从零起步的。但有资料表明: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0%以上。*《经济参考报》,2016年7月14日。这表明改革后非公有制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了公有制的经济增速,从而成为促进改革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是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的,下面再以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作进一步说明。表2所列的数字清楚地表明:伴随改革在各个阶段的进展,社会主义国有工业在工业增加值总量中的占比趋于大幅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工业的占比趋于大幅上升。前者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2016年的24.7%,后者由0%上升到57.1%。

表2.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工业增加值总量中的占比*《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说明:1.工业经济总量,1978—2000年是指的全部工业总产值,2011—2015年是指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非公有制工业,1978—2000年不包括外资工业,2011—2015年包括外资企业。3.以上第1、2点表明:1978—2000年的统计数字与2011—2015年的统计数字有不可比因素。但从总的方面说来,各年数字是反映了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趋势的。(单位:%)

年份国有工业及国有控股工业 非公有制工业197877.60.0198469.11.2199251.513.4200047.338.9201127.254.7201624.757.1

各种所有制在生产要素投入中占比的变化,也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表3.各种所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在城镇就业人员总量中的占比*《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单位:%)

年份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非公有经济1978 78.3 21.7 0.01984 70.5 25.9 3.91992 68.7 20.8 18.52000 34.96.5 58.62011 18.71.7 79.62016 14.91.1 84.0

劳动力是生产的基本要素。表3的资料表明:伴随改革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在城镇就业人员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占比由1978年的100.0%下降到2016年16.0%,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则由0%上升到84%。

生产资料是另一项基本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主要方面说,投资是它的转化形态。表4的资料显示,伴随改革在各个阶段的进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已由1981年的81.5%下降到2016年23.0%,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占比则由18.5%上升到37.2%。

表4.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说明:其他包括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

年份国有经济或国有控股集体经济或集体控股私人经济外资经济其他1981 69.5 12.0 18.5──1984 64.7 13.0 22.3──1992 68.1 16.8 15.1──2000 29.93.6 25.26.235.12011 26.53.3 26.36.032.92016 21.31.7 32.94.339.8

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工业增加值构成、劳动力就业构成和投资构成的变化,确凿无疑地证明: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表2、表3和表4的资料还表明:伴随改革各个阶段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三方面的占比都是稳步上升的。这又意味着改革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由改革前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强波周期到改革后中波周期、再到微波周期的转变。[2]

第二,促进了改革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革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极不正常地由1952年的28.2%下降到1978年的23.9%。这是改革前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一个突出表现。但改革后这种情况已有根本改变。1978—2016年,第三产业的占比由23.9%上升到51.6%。*《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10页,《中国统计年鉴》(2017)第5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这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公有制经济来说,第三产业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占比要大得多。比如,2015年,在个体工商户总数中第三产业户数高达4900.74万户,占总户数的75.7%。在私营企业的总户数中,第三产业高达1420.96万户,占总户数的74.47%。2016年,在外商投资总额中,第三产业高达5715.8亿元人民币,占比高达70.3%。*《中国经济年鉴》(2016)第505—508页,中国经济年鉴社;“商务部网”,2017年5月2日;《中国工商报》,2017年10月26日,2017年1月19日。

第三,促进了改革后我国的科技创新。这突出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外资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大大促进了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小微企业的发展。而众多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促进了改革后国有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工业为例。2000—2016年,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率由2.90%上升到2.95%,私营企业由4.9%上升到10.6%,外资工业企业由4.5%上升到8.3%。*《中国统计年鉴》(2017)第424—425页、430—431页、436—43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这些数字表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五,促进了我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发展。其重要表现有:一是在国有经济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其优势。这从市场竞争方面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压力,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二是伴随国有经济改革的发展,必然要大幅裁减国有经济的冗员。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吸收这些冗员的主要渠道,从而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三是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个最重要形式。而吸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经济的混合经营恰恰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

第六,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不仅在引进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对外投资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报道,到2016年底,在中国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11800亿美元的存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经占到45.7%。[3]

第七,促进了改革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增长既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又是实现和巩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表3的资料表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后实现就业增长的主渠道,这是从总体上说的。就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来说,这一点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革初期我国就面临着由几千万知识青年返城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形势的缓解主要就是依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是在20世纪末国有经济面临着三年脱困任务。实现这个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再就业工程,以解决国有企业数以千万计冗员的就业问题。这也是主要依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解决的。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大加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在这种形势下,国有企业冗员问题再次突显出来,其人数也以千万计。但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党和政府实行了重大创新,主要是倡导并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较好地解决了这期间的就业问题。

第八,依据上述第一点至第七点的分析,完全可以依据事实和逻辑发展作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并正在向经济强国迈进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九,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论到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时候,曾经深刻地全面地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4]292-293同样的道理,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他们科学地构成这些理论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改革的实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就是这个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证实的时候。而改革的成就正是证明了他们提出和发展的改革理论的正确性。

三、基本经验

第一,既不拘泥于苏联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也不拘泥于我国在这方面长达20多年的历史;而是坚持作为唯物论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科学确定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并且不断解放思想,依据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使这种定位逐步趋于准确,使这方面的政策不断趋于完善。

1956年党的八大曾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但也需要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指个体经济——笔者注)作为补充。[5]84改革以后,就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其中包括引进外资),但对发展个体经济的地位,直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上仍然延续了党的八大的提法,即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6]32-33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和“三资”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方针。[7]37但还没有根本摆脱“补充”的提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摆脱了“补充”的提法,并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8]2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22-232002年党的十六大重申:“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第一次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0]24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明确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1]25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12]19“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推出了一系列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主要有:鼓励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等等。”“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我们接续出台了一大批相关政策措施,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13]260-261

显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位,以及施行这种定位的政策体系,都是紧密依据改革实践的发展经验总结的。

第二,不固守已有的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理论,而是依据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的生产力标准*依据历史唯物论的理论,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笔者将这个基本理论概括为生产力标准。来确定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及其政策体系。上述这方面定位和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已经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表1—4的资料也显示,伴随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各个阶段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比上升,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稳定持续发展,这两种发展的耦合更是确凿无疑地表明:这方面的定位及其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紧紧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第三,依据作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矛盾统一法则,在形成、发展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及“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过程中,坚持了对与此相左的错误思潮的批判,以扫清障碍,保证其实现。在这方面主要有两种思潮:一是主张私有化的右的思想;二是否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左”的思潮。前一种思潮在改革初期就存在的,但当时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后一种思潮。但是伴随改革的发展,国外资本主义思想流入趋于加剧,国内资本主义思想也在泛滥。这样,前一种思潮就上升到主要地位,其突出表现是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私有化思潮。但多年来我国学界已经开展了对新自由主义的深入批判。这是完全必要的,今后仍需坚持对其新的表现进行批判。但对这一点本文不宜再做分析,只对后一种思潮的新的表现作些分析。

在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及“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已经广泛深入人心的条件下,再像此前那种露骨地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地位的思想已经难以为继了。于是出现了一种较为隐蔽的形式:一方面肯定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另一方面又通过了玩弄概念的手法,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提法,以实现其否定上述方针的目的。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头版头条以专家访问形式发表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一文[14]是一个突出例证。该文以主要篇幅论述了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但又运用三个概念来论证公有制是主体、非公有制是补充,从而否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由此必然导出的否定“第二个毫不动摇”的方针。一是该文认为:“必须把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区分开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是一律平等的,它们按照统一的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但在所有制结构中,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总有一种所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处于补充地位。”但熟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者都认同:从本质的意义上说,经济就是生产关系,而所有制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从这方面说,经济和所有制是一个含意,试问能从各种所有制经济和所有制结构的区分作出公有制是主体、非公有制是补充的结论吗?二是该文认为:“有主体,就必然有补充。没有补充就谈不上主体。”仅从形式逻辑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仅仅符合形式逻辑而不符合辩证逻辑,并不是客观真理,只有既符合形式逻辑,又符合辩证逻辑,才是客观真理。而前述分析已经表明: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在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与非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两种关系:在党的十五大以前二者是主体与补充的关系,此后则是主体和非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的关系。而且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后一种关系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完善关系,前一种关系向后一种关系发展是改革深化的客观过程。因此,该文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党的十五大以前的政策和实践水平,完全忽略了此后的重要发展。这样,该文仅从逻辑推论把这种关系片面地归结为主体和补充的关系,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客观进程的,是不能成立的。三是该文认为:“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来说,国有经济应该起主导作用。”“主导是相对于服从来说的,有主导,就必然有服从,没有人接受,主导就是一句空话。”但党的十五大早就对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作了严格的科学规定:“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整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9]21-22而且,依据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论述(详见前文),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其控制力的实现,主要是依据其优势在平等竞争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其控制力,才能适合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才是有生命力的。这里哪里存在该文提出的非公有制经济对起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的服从关系呢?可见,该文第三个论点比第二个论点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连形式逻辑都不讲,把“主导作用”的概念换成“领导作用”的概念,从而把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关系说成是“服从”的关系。

总之,当前我国学界以隐藏形式发表与改革方向相左的文章并不是个别现象。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3]65,66又说:“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13]341党的十九大也发出号召:“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5]34依据这些论述以及本文前述的我国学界的某些动态,笔者认为开展对各种隐蔽的和露骨的反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判,是当前我国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促进作用。其重要表现有三:一是国有经济拥有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生产基地设施。显然,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国有经济在这些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的。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释放出数以千万计的冗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三是国有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平等竞争一员的非公有制经济正常健康发展创造了所必需的宏观经济环境(即经济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营商环境(如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应有的经营边界和权益、平等有序的竞争以及宽松便利的商事制度等)、法律环境(如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利等)和社会环境(即稳定的政治局面),并依据实践发展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了这些措施。这一点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15]3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所说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改革,但显然包括作为经济改革重要内容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所发的文件,像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其数量之多、频率之高、问题导向之明、力度之强、效果之显,都是改革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是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以上各点就是我国改革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经验。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公有制非公有制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转型期非公有制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加强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股票融资市场——2011年非公有制上市企业综述